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妙粹灵通Ⅱ——巨建伟绘画作品展

妙粹灵通Ⅱ——巨建伟绘画作品展

2025-02-25 13:27 文章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暖春图》 52×41.5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关于对笔墨的理解,除了学习先贤诸家外,我更惯于从事物本身入手,先考察其物理属性,再去关联其文化及审美内涵,以找到更贴切的表现方式。在对“笔”的概念理解中,我将笔锋理解为由动物毛组成的软质的“锥形物”,在蘸取水墨,并与媒介(纸、绢及其他)产生摩擦时,会因不同程度的受力、水分、速度等造成锥形呈现不同形态,甚至打破锥形的基本形状,形成若干小的锥形分枝,这些由锥形物所演变的不同形态正是形成画面千姿百态的直接原因。锥形结构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在具体运笔中,笔锋与媒介接触时并非是平铺状态,而是以弧形的受力方式作用于媒介上,如此形成的线中间厚实,两侧虚薄,极其富有体量和空间。正是出于对“锥形物”的这一客观属性的理解,古人在绘画实践中往往采用“线”的语言去勾染,立体的线进行复杂的排列和交织,也总会留有空隙,达到繁而不乱的效果。在以“线”完成大量的轮廓和结构塑造外,古人也常以“线”施染,如李公麟的《五马图》中对于马身上的纹饰和结构处理中,就明确使用了“线”的技法去进行深入地勾染刻画。即便后世宣纸广泛应用后,石涛、任伯年等也都坚持以“线”染画的方法,近现代的齐白石更是用夸张的粗线去“染”人物的衣饰,形成了具有一组粗线的组合,既保留了“线”的自身妙感,又富有极强的装饰意味。在对“锥形物”的具体操作中,不同状态的操作会让其产生不同的形态,进而形成很多的偶然效果,这种“偶然”更适宜艺术灵感的迸发,形成不可复制和预知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锥形物”自身的妙处。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