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自由与秩序:庄木弟实验水墨的当代性表达

自由与秩序:庄木弟实验水墨的当代性表达

2025-03-31 10:2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自20世纪初中国水墨画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启变革之路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水墨画在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从“传统——现代——当代”的历时性演进轨迹看,水墨艺术经历了传统水墨画到新水墨、现代水墨,再到实验水墨的发展过程,水墨艺术经历了从“载道”到“显象”的范式转型。然而,尽管在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当代水墨仍面临“形式至上”的困境,亟需在符号重构与主体性觉醒中寻找突破口,其中,“笔墨语言”将成为解决当下水墨艺术的重要突破口。庄木弟的实验水墨创作,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刻回应。他通过草书笔法的介入与水墨语言的解构,将传统笔墨从“载道”工具转化为“显象”媒介,为全球化语境下东方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d8u3bmkojc7ht4xxum.png 

庄木弟实验水墨

 一、传统笔墨的现代性重构

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观是建立在书法语言上,实乃对传统笔墨体系的辩证否定。受西方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林风眠、吴冠中等艺术家通过引入抽象表现主义的偶发性、构成主义的几何化逻辑,构建起包含抽象符号、象征符号、几何符号与表现性符号的多维符号系统。这种符号重构并非简单的形式翻新,而是对传统笔墨“载道”功能的现代性置换。而当代水墨画作品的核心差异,正在于现代水墨符号形态的无序性与碎片化倾向,这种特征虽在形式上实现了对传统笔墨的突破,却容易陷入“形式至上”的困境。而当代水墨的重心则是通过符号化重构直面个体生存境遇,将艺术语言与社会现实、主体性觉醒深度勾连。进而实现对个人价值的视觉化呈现与社会现实的直观表现。

中国书法在东汉进入艺术自觉期,崔瑗《草书势》的问世标志着书法从实用书写向审美表达的转型。汉代作为隶变完成的关键阶段,篆书、隶书、八分、章草、行书等书体并存,构成传统笔墨语言的丰富谱系。至东汉后期,张芝等书家在章草基础上进行笔法调整,通过强调点画关系与书写节奏,创造出草书这一高度自由的书体。草书以流动笔触和情感表达为核心特征,成为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形式。草书的诞生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书法由“技”入“道”的升华。其自由性使书法初步“脱离”实用性,成为纯粹艺术表达。草书通过笔墨的流动性与情感的直接性,将书写者的心境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成为东方艺术中最具精神性的媒介。这种独特性使其自诞生以来吸引历代鉴赏者,并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草书的自由与表现力,既体现了传统笔墨语言的本质,也映射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心手相应”的核心命题,至今仍是东方艺术的最高表达形式。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