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进入2012年,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的高潮。
2012年,在中国文化界,一批原创精品力作将应运而生,一批富有活力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将不断壮大;中国电影将向超过150亿元的票房新高度冲击,城市银幕数有望突破1万块大关;在成为电视机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后,中国电视发展也将跳出“唯收视率”怪圈,引领荧屏新风……
精品力作:百花齐放更争艳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艺作品如何才能立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将成为2012年中国文化领域的一大看点。
2012年,北京的艺术舞台将翻开多姿多彩的新篇章。国家大剧院将持续推出原创自制节目,演出表单星光熠熠。作为新中国文艺原创力量的重量级源头之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2012年将迎来院庆60周年。
据了解,人艺全年将推出两部大剧场新剧:一部是由导演李六乙重排的《推销员之死》;另一部则是围绕“北京、当代、原创”这三个关键词展开的年度大戏,目前人艺仍“保持神秘”。
2012年也是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诞生30周年。业内预期,国内小剧场创作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百花齐放局面。
1982年9月19日,由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排练厅首次面对观众,当年的11月5日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正式演出,开创了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先河。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说,2012年的9月19日,林兆华将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带来一部新作,纪念这不同寻常的30年。
2012年也是中国电影步入体制改革10周年,在中国电影发祥地上海,上影集团的《上海公报》《魔咒钢琴》《海上交响》《西藏的天空》等一批原创大片将进入摄制阶段。
文化界人士预期,在新的一批精品力作逐步进入播种、萌芽、开花、结果期的同时,根据六中全会精神,2012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文化、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文化人才队伍、文化“走出去”等领域的建设,都将迈出新步。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评论人张颐武:文艺创作关乎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从今天看来,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都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也需要更多的文化指引和激励。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持续。六中全会召开后,我更加关注三点,首先是如何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其次是文化如何为经济社会转型注入新的动力;第三是文化如何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高度。
刹住“唯收视率”风:荧屏将更加清新亮丽
2012年1月1日起,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等将如期生效。部分类型的电视节目播出将接受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三俗”倾向;对电视剧、电视节目,在开始前、进行中的插播广告行为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
坊间所称的“限娱令”和“限广令”,成为2012年初中国荧屏的一大悬念。对于相关举措中保障观众权益的内容,观众几乎是一片叫好声,但也有一部分观众担心,电视台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限X令”若被模糊了边界,最后吃亏的还是观众。
业内人士预期,进入2012年,一方面,过度娱乐化的节目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一批新形式、新创意的思想道德建设节目或将走进观众视线。
“高收视,未必等同好口碑。”广电领域资深媒体人俞亮鑫分析,电视荧屏上,“拜金女”“宝马女”“炫富男”频出,严重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这类节目确实非整治不可,大部分观众愿意举双手赞成。与此同时,“限娱令”并不意味着娱乐节目停办,应当看到娱乐节目自身也有寓教于乐的功能。
在电视圈内既主持新闻政论节目,又兼顾综艺娱乐节目的东方卫视主播骆新认为,娱乐节目也能释放出强大的人文吸引力和思想道德建设能力,比如展现普通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帮助他们实现人生梦想。“感动中国”“中国达人秀”等节目经久不衰,具有启迪意义。
(专家点评)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编导系主任、收视率研究专家方方教授:“唯收视率”之风在电视行业内真该刹一刹了。广电的“限X令”是“紧箍咒”还是“橡皮筋”仍未可知,从长远看,广电行业需要建立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价值评估体系。
中国电影:或将进入“万块银幕时代”
2012年,中国电影的“万块银幕时代”或将提前到来。
2011年末,中国电影年票房正在向130亿元大关冲刺。更振奋人心的是,中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已从年初的6200多块,发展到9000余块。这意味着,在2012年,只要保持一定的增长数量,中国将迈入“万块银幕时代”。
这一数字若在2012年实现,要比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等业内人士在2011年年初的预期,提前了2至3年。银幕数的大幅增加,不仅意味着电影票房和整个电影产业的增长获得了极大空间,也意味着人均观影的成本或将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动辄上百元的电影票价,在2011年已经因网购、团购等有所松动。而从观影设施大幅增加的大环境看,2012年观众在票价方面所得的实惠将具有可持续性。
“当然,更实惠的票价,需要电影观影人群的不断壮大,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影产业。”国内第一家多厅影城——上海影城总经理朱春豪说。这家已具有20年历史的影城,给出的市场分析显示,2012年中国电影的高端和低端消费市场将形成更明晰的分野,二三线城市的连锁制,将成为大型影城、院线等拓展的新疆域。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环节将截止。这部令电影人和影迷都颇为关注的征求意见稿,虽然未将“分级制”正式写入,但一旦正式进入人大的立法程序,带来的产业利多,或将惠及更多百姓。
中国电影票房2002年还不足10亿元,到2010年站上100亿台阶,用了8年时间。放眼2012,依靠新建设施、大片刺激等方式获得票房高速增长的模式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结束《金陵十三钗》创作的张艺谋依然感慨,中国电影原创剧本的匮乏,导致“巧妇难炊”的局面。
进入2012年,在小成本类型影片百花齐放的同时,国产大片能否再度崛起?中国的电影后期制作技术能否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突破?中国电影“走出去”,能否形成真正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品牌?仍存在一系列悬念。
(专家点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电影评论人尹鸿教授:从“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看,“降低电影准入门槛”等业界已经在进行操作的规则,正进一步法规化;电影产业高速发展所引起的“偷票房”“播广告”等问题也用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中国电影的壮大,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更需要信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