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所研究员陈传绪:通过潜水器柔性材料机械手提取文物

文章来源:南海网  

南海网6月13日消息(记者苏桂除)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后,针对海底考古在作业中如何保护文物安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在接受南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通过潜水器柔性材料机械手提取文物。

考古队合影。记者 苏桂除 摄

他说,在深海考古文物提取方面,在作业时没有办法通过潜水员下去用手把文物提取上来,所以深海所通过潜水器机械手替代人手的方式去完成。

“机械手要保证文物的安全,一是文物不能破损,二是瓷器表面的纹饰也不能够破损。”陈传绪说,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深海所将潜水器过去用的金属材料的机械手,替换成了一些柔性材料的机械手,这样既不会损害文物表面的纹饰,也能够具备足够的握力,将文物采集上来,并随着潜水器回到水面,然后由考古专家对文物进行整理。

“水下作业按照一个潜次,一般是8小时。”陈传绪说,提取文物的数量,不是无限制的提取,而是按照考古专家的要求,有的时候会提取几十件,有的时候会提取十几件,“都是按要求来执行的。”

潜载探测。记者 苏桂除 摄

陈传绪说,潜水器每一次从海面下潜至海底作业的速度是每分钟35米,南海沉船遗址海深1500米,一次下潜差不多需要40分钟左右,往返约一个半小时,在水下作业的时间约6小时。

发现“丙寅年造”纪年款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发布

南海网6月13日消息(记者苏桂除)记者从6月13日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获悉,国家文物局在会上发布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显示,此次考古调查队经过三个阶段的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值得关注的是,“丙寅年造”的纪年款成为第三阶段最重要的考古调查发现。

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记者苏桂除摄

正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内进行脱盐处理的部分船木。记者 苏桂除 摄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取得了重要成果。

正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内进行脱盐处理的部分瓷器。记者 苏桂除 摄

经考古调查确认,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一号沉船遗址遗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超10万件。三个阶段调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以及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字样。三个阶段考古调查从二号沉船遗址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遗物38件。

正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内进行脱盐处理的部分瓷器。记者 苏桂除 摄

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介绍,第三阶段最重要的考古调查发现,是在一件红绿彩碗上发现“丙寅年造”的纪年款。根据推算,丙寅年是正德元年1506年,这证实了之前考古调查队对于一号沉船属于明代正德时期的判断。

国家文物局在海南琼海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记者 苏桂除 摄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如长基线定位系统提高了定位导航和位置标注的精度;使用潜载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对沉船遗址进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使用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

在第三阶段考古调查中发现“丙寅年造”纪年款。记者 苏桂除 摄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对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也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正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内进行脱盐处理的部分瓷器。记者 苏桂除 摄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加强与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的协作,践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共识,按照“大考古”工作思路,整体推进后续的考古、保护、研究阐释和展示利用等工作,更好地揭示中华文明海洋特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案例。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墨语·漆言·心画——温骧的艺术世界”展览在京举办

中新网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 刘玥晴)“墨语·漆言·心画——温骧的艺术世界”展览21日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拉开帷幕,展出画家温骧的水墨和大漆作品70余幅。温骧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不仅持之以恒地钻研中国画,还不断对工艺美术领域进行探索,学艺背景丰富且转益多师。他曾负笈...9小时前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精品展在深开幕 80幅佳作与“活化”表演呈现敦煌之美

敦煌经典形象活化表演,深受观众欢迎。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2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曹崧/文 胡蕾/图)昨日,“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精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除了精选陈列的80幅美术佳作,本次展览创新推出敦煌经典文化形象活化活动,观众可以充分欣赏由真人演绎的“活”敦煌壁画,收获更加立...9小时前

领略极致美学!“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精品展开幕

6月21日上午10点,“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精品展暨敦煌文化经典形象活化活动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敦煌市人民政府、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关...9小时前

两艘沉船考古成果发布 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历史事实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新成果发布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历史事实 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使用机械手进行文物提取。新华社发“发现大片陶罐”……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时,潜航员发出的呼叫传到了母船驾驶室里。后经证实,这些陶罐来自在我国南...9小时前

“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作家雪漠及其史诗《娑萨朗》研讨会”举行

2024年6月20日下午,“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作家雪漠及其史诗《娑萨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研讨会,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墨西哥学院教授莉莉亚娜(Liliana Arsovska)、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北京外...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