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昌平邂逅明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观众参观“明韵风华 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 主办方 供图

200多年的明文化灿烂辉煌,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璀璨的篇章。在前不久举办的2024明文化论坛上,中外专家学者畅谈“明朝那些事儿”。

“北京拥有八大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多个遗产与明代有关。”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豪杰介绍,作为明文化的富集之地,昌平区积极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连续3届明文化论坛交出了答卷,让明文化在研究交流中得以深化,让明文化在生动展览中得以再现,让明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文旅主题活动中深入人心。

扩大文化遗产开放范围

论坛上,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副主任袁江玉介绍,昌平区将分3期逐步扩大文化遗产开放范围,到2030年实现明十三陵帝陵陵寝全部开放的目标,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袁江玉说,明代有16位皇帝,其中有13位葬在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现在开放的面积大约是整体的30%,本次计划是2024—2025年开放思陵、永陵,2026—2028年开放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宫遗址,2029—2030年,开放献陵、裕陵、庆陵。

明十三陵全面开放后,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物陈列展示,不仅包括古建筑、墓葬、神道等文物本体,还包括建筑遗址等文化遗产要素,全面呈现明十三陵完整的营建历程、明代皇家陵寝建筑特征和营造技艺等。“我们还将通过网络虚拟平台等进行数字化展示,内容包括十三陵相关文献、档案、图像资料等,全方位展现明文化的历史。”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明十三陵主神道是连接神路和各个帝陵的重要通道,昌平区将打通神道,把全长7.3公里的主神道和附近散落的大小遗产点进行串联。同时,开展明十三陵外围兆域边墙保护修缮,建设景观步道、景观台。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宣讲员李智认为,“这一次全域开放的意义深远。观众如果只看单独的陵寝和神路,在脑海当中形成的历史脉络是有间隔的。全域开放后,大家来这边参观游览时,就会在脑海当中形成一条完整的明朝历史链条”。

未来,明十三陵还将逐步推进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利用珍贵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实现陵村互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根据各个帝陵的不同特点、历史特征,设计更多文旅项目,方便游客深入体验明文化。

全民共享明文化成果

近年来,昌平区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致力于为市民游客打造全民共享的明文化盛宴。

“大明雄风”节目展演、明朝“古装快闪”、明朝盔甲工艺展示……4月至10月,首届居庸关“明潮嘉年华”活动横跨多个节假日,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北京昌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将用更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明文化原创IP,构建国风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让游客感受到集“吃、住、游、购、娱”的多维空间体验于一体的明朝文化沉浸式体验。

在2024明文化论坛期间,昌平区策划推出了“明之礼”“明之悦”“明之彩”“明之韵”四大主题数十项活动。其中,明代皇家仪仗迎宾礼和大射礼展演,完整诠释了明代大射礼场面的庄重与宏大。“太精彩了,我直观感受到了明文化的魅力。”来自天津的明文化爱好者隋先生说。

与论坛同时举办的“明韵风华 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同样备受关注。展品中,来自定陵博物馆的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通体由缂丝工艺纯手工织造而成,“一寸缂丝一寸金”,观赏性和装饰性极强。“以前都是在书上看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今天见到了实物,对这些文物的认识更深刻了。”带着女儿来看展的市民王先生说。

“希望观众能通过这些展品,感受到明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生活美学和创造力。”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文物科科长李慕禅说。

不久前,我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数字体验项目《明见万历》沉浸式VR大空间体验展亮相定陵博物馆。体验者戴上VR眼镜,便可以第一视角探索明代皇陵中蕴含的奥秘。“《明见万历》探索新的文旅交互模式,让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展相关负责人介绍。

更好开发明文化旅游

昌平区是明文化的汇聚之地,区域内明代历史遗迹众多,明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昌平区依托明文化富集优势,通过明文化挖掘和展示,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动力。

前不久,昌平区发布了两条明代遗址遗存文旅研学线路,分别为“追溯昌平之源探寻千年文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明十三陵长陵+定陵景区+明十三陵游客中心”和“感受长城精神触摸历史长河——居庸关长城+永陵或思陵等未开放陵寝”。这两条研学线路可组合为两日游,晚上可入住昌平区周边酒店或者选择居庸关露营观星,沉浸式感受明文化的多彩繁盛。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昌平区将把十三陵地区乃至整个昌平区打造为全球明文化研究交流体验中心,推动明文化活态传承,更大程度地发挥明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增加城市活力,拉动文旅消费,提升昌平区显示度和城市美誉度。

“明文化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忠认为,明文化是首都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新磁极。依托明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既是首都弘扬文化自信的责任,也是首都旅游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机遇。当下旅游逻辑已经发生了转变,依托明文化发展旅游,应站位年轻人视角看明文化,提炼明文化中与年轻人共振的文化符号。要与国内其他省市联动,推出文旅线路,创新传播手段,讲好明文化故事。

“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占据了北京都城建设史的主要篇幅。”宋豪杰说,研究明文化是阐释北京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保护明文化遗产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明文化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北京市文物局将一如既往支持昌平区发挥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优势,推动明文化广泛传播,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优质文旅产品。(记者 魏彪)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中国范式——生活·艺术·时代主题展览在京举办

9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协办的“中国范式——生活·艺术·时代”主题展览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嘉乐堂开幕。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框架合作下的重要项目,展览依托恭王府的历史建筑,以场景化的方式,综合...3天前

生命绽放在狭窄的四季:吴笛笛个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展

研讨会现场竹、石、藤、小草,虽身处四季,它们却在中国文化中像精神密码一般早已植入人们的内心。它们悬置在那里,神秘丰富。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突然涌现出来,变成我们和世界之间的桥梁,有时候让我们和世界发生撞击,有时候让我们和世界低声交流。它们有时候没有重量但却令人疼痛不已,有时候没有形状但又让人过目不忘...3天前

这位“社恐”艺术家终于被“发现”了

一位“社恐型”的艺术家,终于在高等学府的美术馆里举办了个展。何平油画展即日起至10月8日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何平各时期创作的19幅油画。展览现场从小学画的她在黄金年纪却放弃了画画最近12年,何平在画室里一共只画出了10幅大画,此次全部在展览中呈现。按照展览承办方黄彩娣绿化艺术发...3天前

镜花水月——邱志杰个展于北京南池子美术馆启幕

9月10日,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联手南池子美术馆新展“镜花水月——邱志杰个展”正式启幕,展览将持续到12月8日。此次个展呈现了艺术家在其艺术生涯,跨学科、多材料、多形式的艺术探索。作品融合书法、水墨绘画、装置、科技艺术等表现形式。本次展览以“镜花水月”为主题,采用“去图像化”表达,将作品中应有的部...4天前

135件非遗精品集体亮相 回溯北京市东城区非遗发展历程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应妮)“时代的回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11日亮相隆福寺。75组共计135件非遗作品的精美呈现,全面展示了东城区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和精彩魅力。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在序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祝福祖国》花篮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绢花”...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