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为何爱作肖像画?(组图)

文章来源:人美renmei  

在安徽博物院所藏潘玉良各个时期的363件油画作品中,尤以肖像画为多,达124件。潘玉良为何如此爱作肖像画?其笔下一幅幅肖像画背后究竟映射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心底的倾诉——自画像

安徽博物院藏有潘玉良自画像9幅,其中已知创作年代最早的是1939年的《艺术家肖像》——这幅作品曾参加1939年4月举办的法国独立沙龙展。此外,《执扇自画像》也创作于1939年。在这些肖像画中,最为著名的是创作于1940年的《黑衣自画像》、1945年的《窗前自画像》和分别创作于1947年、1949年、1963年的《自画像》。自画像是潘玉良内心情感世界的反映,承载着她心底的诉说。

潘玉良 艺术家肖像 油画 91cm×64cm 1939

1940年作于法国的《黑衣自画像》是潘玉良自画像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幅。这幅自画像满足了潘玉良对自己身为东方传统女性的期许,即散发出富有才华、带有东方神秘意味的典雅气息。当然,这幅画作也被公认为潘玉良自画像中最美的一幅。究其原因,除了画中人物所展现出的明显的东方韵味外,笔者认为位于画面左侧的花瓶也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中式花瓶中绽放的红色花朵与画家脸上的红晕相呼应,使得画面仿佛被“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所笼罩。

潘玉良 黑衣自画像 油画 90cm×64cm 1940

1940年属于潘玉良的创作中期。在这一时期,她的创作已不再拘泥于形似,而着意于传神。画中鲜花的花蕾以线细细勾勒而成,与以墨线勾成的黑色旗袍、中式发髻一同渲染出浓厚的东方氛围,令观者不自觉地便会驻足画前,久久回味。众所周知,潘玉良擅用花卉来表现情思。她将人物与花卉的互动巧妙地呈现在画作之中,极大提升了作品的情调和韵味。

潘玉良是善用花卉来表达情感的女画家。在她的笔下,花朵极具符号意义,如其品种、多寡、盛放和凋零的不同状态以及色彩的浓艳与黯淡、与人物的互动方式等无一不在揭示着她的心路历程。

潘玉良 窗前自画像 油画 73cm×59cm 1945

巴黎记忆——异国情调肖像

潘玉良在法国生活了40余年,熟知当地的风土人情。正因如此,她的肖像画不乏异国情调,而且相关创作有30幅之多。创作于1942的《戴帽子的妇女》是潘玉良汲取各流派之长的成熟之作。画中人物身着白色外套,戴白帽,周身搭配较为和谐、统一。人物帽子上有着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花饰,同衬裙上斑斓的色彩相呼应,而蓝白相间的耳环又与衣领的蓝色协调一致、有机融合。可以说,画中处处存在区别,却又处处服从整体。同时,这种区别与统一也使得画面中大块的白色得到了很好的修饰,不至于显得那么突兀。整个画面的点缀看似随意,实则用心,每一处细节都在为人物的整块亮色服务。

潘玉良 戴帽子的妇女 油画 61cm×50.5cm 1942

20世纪40年代,潘玉良在创作肖像作品时多以色块的大、小、冷、暖、深、浅等对比元素来增强视觉张力,同时尝试在动态结构线中寻找一种稳定感,即范迪安在《潘玉良全集——油画卷》中所说的“在强调瞬间感的同时,也追求结构的‘永恒性’”。

在创作于1944的《肖像》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绘画对潘玉良创作风格的影响。这幅作品显然受马蒂斯影响较大,带有强烈的装饰主义风格:背景中以墨线勾绘的绿叶、蓝色花朵与人物的红色衣裙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即便描绘的是西方女人,但画面中仍旧流露出东方韵味。

潘玉良 肖像 油画 90cm×59cm 1944

《红衣自画像》《艺术家肖像》《周小燕肖像》这三幅作品体现出了潘玉良对人物手部描绘的重视。对手部的细致刻画,除了能够展现画者坚实的写实基础外,也能够体现出潘玉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捕捉。在她1944年创作的《窗前女郎》中,人物也呈双手交叠的姿势,眼睛看向一侧,似乎若有所思。这幅画中的主角虽然不是画家本人,但仍然带有潘玉良自己的影子。历经磨难后,画家总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形象与思考投射在画面中,试图通过作品镂刻出生命的印痕。

潘玉良 窗前女郎 油画 73cm×54cm 1944

潘玉良对弗拉明戈服饰情有独钟。她在作品《着红裙的女郎》《戴红花的女郎》中都描绘了类似的服饰。我们可以发现,画家在尝试使用野兽派热烈奔放的纯色的同时,并没有摒弃细腻的细节,如衣服、皮靴、花的处理以及人物皮肤质感的塑造,还有由光影造成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两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同样未知,不过从技法判断,应是潘玉良二次赴法后的早期作品,且画作中的东方情愫还并未凸显出来。歌、舞和吉他乐曲三合一的弗拉明戈代表着一种慷慨、狂热、豪放和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潘玉良对弗拉明戈服饰的关注和摹写,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艺术形式所特有的热情与奔放。而且,斑斓多姿的色彩更能彰显出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纯熟技艺。

潘玉良 着红裙的女郎 油画 35cm×27cm

潘玉良 戴红花的女郎 油画 53cm×73cm

一人远赴他乡的日子虽然孤独、寂寥,但潘玉良内心的火焰从未熄灭。她向往热闹的现实生活,因而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肖像画创作之中,借用画笔来挥洒内心的激情。

潘玉良 戴花执扇女 油画 90cm×59cm

她眼中的“他”——男子肖像

潘玉良是极具女性独立意识的画家。在她的124件肖像画作品中,男性肖像只有4幅。那么,她通常如何描绘她眼中的“他”呢?

《弹曼陀铃的老人》是潘玉良第一次赴法期间创作的人物肖像画。这幅画呈现出了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潘玉良巧妙地运用印象派的光影变化,刻画出了老者在岁月磋磨下的沧桑感。创作《弹曼陀铃的老人》时,潘玉良正于意大利求学,而画中老者手持的曼陀铃正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乐器,因而笔者猜测老者应是当地街头卖唱的艺人。潘玉良出身于普通人家,因此特别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潘玉良 弹曼陀铃的老人 油画

《男人头像》是一幅很特别的作品,由油画刀绘于木板之上,呈现出厚重的质感与生动的肌理形态。这幅作品和《女人头像》是潘玉良肖像画中唯有的两件木板油彩作品。这两幅作品的亮点在于人物的神情:女士不屑地望向画面的一侧,男士的三白眼则透露出孤傲和冷漠。潘玉良通过画刀,将其内心的愤懑展现得一览无余。她虽然描绘的是男人,但实质上还是在画自己。

综上所述,关于潘玉良爱作肖像画的原因,我们可以直接在她的画作中找到答案——她的肖像画有三个特点:一是女性人物占多数。对女性群体的关注是潘玉良绘画创作的一贯特色。二是即使不是自画像,其肖像画作品中也有自己的影子,而这既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又代表着其对女性心境的细微体察与大胆表达。三是其肖像画中的东方韵味颇为鲜明。这是其作品中独具魅力的部分,是她在他国和“故乡”的摇摆中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本文节选自《油画》2023年第2期

《潘玉良为何爱作肖像画?》


《油画》2023年第2期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明朝成化皇帝想不到,一只小酒杯竟让他在500年后闻名于世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捡来的瓷器史》,作者: 涂睿明,浦睿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 2024年10月。天价的酒杯成化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名字,是因为一件小酒杯而闻名于世的。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公司举办了一场“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会前,一件明代的小酒杯已经引起了收藏领域人士的广...5天前

曹晓明丨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新维度

工业材料摆拍 曹晓明 综合材料 2024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观众。这种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绘画的界限,将多种材料和技法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当代艺术领域,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5天前

艺术家晨晓的色彩哲学

文/漫生活艺术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精神的镜子。作为文化传播者和思想引领者,艺术家肩负着独特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创作不仅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教育与道德风貌。晨晓,作为“中国好色彩”的代表艺术家,不仅通过其创新的色彩表现形式丰富了当代艺术语言,更以文化教育和社会责任为核心...5天前

论诗人俞强的书画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俞强的丹青传奇俞强擅画墨荷,常被友人收藏,还递演出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来。说有对夫妇婚后久不孕育,求俞强画幅荷花挂在室內,结果不久就生了个大胖小子。传说之二,又有不孕不育者求他画了一幅并蒂莲,没想到生了一对双胞胎!还有之三……常说书画等艺术作品有助人伦成教化之功效,但能够成为″...5天前

蔬影留香——郭味蕖花鸟画艺术再品读

文 | 马明宸 (作者系北京画院研究员)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画的存在一度受到质疑,原因就是既不能描绘革命建设也不能描绘山河新貌,以描绘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花鸟画更难与社会现实直接接轨,在现实主义的文艺主潮中难以立足,一度百花凋零。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无法表现复杂的社会事物,但是却可以表现人性深层次...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