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被称为“国家宝藏”的古籍善本(组图)

被称为“国家宝藏”的古籍善本(组图)

2019-06-10 09:24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苏铭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

善本是文化遗珠。如同书院文化一样,古籍善本在民间亦是光芒四射。尽管历代典籍十不存一,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仍有约19万种,其中仅保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就有2750万册,可列入善本的约有250万册。无论是旧稿本、旧抄本、旧刻本,抑或是精校本、精注本、精印本,如果说它们由点及面地擘画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图景,那么,善本则是卷帙浩繁的灿烂图景上的璀璨群星。历经岁月淘洗与磨砺,它们有幸成为历史文物、学术资料、艺术遗存,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精气神。

善本是文明瑰宝。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籍善本如黄钟大吕般声震九州。北大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曾举例说:民国时期,胡适在日本发现《考信录》后非常重视,回国后令顾颉刚等人整理出版。顾颉刚深受崔氏影响,创立“古史辨派”,成为二十世纪史学流派中的中流砥柱。事实上,屠呦呦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采用低温萃取法成功提取青蒿素,从而获得举世公认的诺贝尔奖等佳话,亦是善本时代活力的印证。史学派别也好、自然科学也罢,或雕镂精美、或笔迹遒润、或墨凝如漆的善本,是古代版本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是大写着“文化自信”的文明瑰宝。

冗繁去尽留元气,古籍沧海渡文明。今天,到了让沉睡的古籍善本苏醒的时刻。原生性保护工作固然要马不停蹄,创新性发展大计亦要不舍昼夜。让这些来自山川湖海的文明瑰宝自带流量、自有光明,就要让它们从博物馆走向屏幕、走近指端,让更多年轻的中国人徜徉在古籍善本的大美之间!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