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区通锦桥附近发现唐代、明代、清代三个时期的城墙,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以及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史载,成都最早的城墙,是春秋末期的古蜀五世开明帝在迁都成都后构筑的城池。有正规的城垣,始于公元前310年,秦灭古蜀开明王朝后,设蜀郡,治成都。秦丞相张仪策划,蜀郡守张若主持修建“与咸阳同制”的成都城,被称作“龟化城”。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云南的南诏国兴起,四次举兵进攻成都。南诏强大的军事威胁,使成都的城市防御工程修筑迫在眉睫。乾符三年(876年),在西川节度使高骈的上书建议下,短短3个月,成都城就建起了新的城墙(罗城)。由于时间、经费紧张等原因,高骈下令开挖成都平原古墓中的墓砖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成都城墙为砖墙自此开始。
此次在通锦桥附近发现的唐城墙遗址,多以古墓中的墓砖作为筑城材料。自先秦张仪“龟化芙蓉城”以来,唐、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都对成都老城墙有所修建,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通锦桥路城墙遗址现场负责人江滔介绍,此次发掘的古城墙,分为夯土和包砖部分,为东西走向,略成弧形,其中,西侧城墙保存较好。
城墙最早筑于晚唐时期,残存长度约170米,宽8.9-12米。整个墙体内为夯土,外砌包砖,夯土残高约1.6米。包砖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内筑一层夯土,再在夯土上铺一层泥夹卵石,其上再砌包砖。晚唐时期,城墙两侧均为砖墙,残高约1.5米,用砖规格不一,有汉六朝时期花纹砖和唐代素面砖。外墙一侧有散水。宽约1米,铺法规整,分斜铺、平铺两种构建方式,散水外侧以丁砖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