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唐明清三代城墙“现身”成都(组图)

唐明清三代城墙“现身”成都(组图)

2019-06-10 09:32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付鑫鑫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区通锦桥附近发现唐代、明代、清代三个时期的城墙,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以及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史载,成都最早的城墙,是春秋末期的古蜀五世开明帝在迁都成都后构筑的城池。有正规的城垣,始于公元前310年,秦灭古蜀开明王朝后,设蜀郡,治成都。秦丞相张仪策划,蜀郡守张若主持修建“与咸阳同制”的成都城,被称作“龟化城”。

timg (6)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云南的南诏国兴起,四次举兵进攻成都。南诏强大的军事威胁,使成都的城市防御工程修筑迫在眉睫。乾符三年(876年),在西川节度使高骈的上书建议下,短短3个月,成都城就建起了新的城墙(罗城)。由于时间、经费紧张等原因,高骈下令开挖成都平原古墓中的墓砖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成都城墙为砖墙自此开始。

此次在通锦桥附近发现的唐城墙遗址,多以古墓中的墓砖作为筑城材料。自先秦张仪“龟化芙蓉城”以来,唐、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都对成都老城墙有所修建,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通锦桥路城墙遗址现场负责人江滔介绍,此次发掘的古城墙,分为夯土和包砖部分,为东西走向,略成弧形,其中,西侧城墙保存较好。

城墙最早筑于晚唐时期,残存长度约170米,宽8.9-12米。整个墙体内为夯土,外砌包砖,夯土残高约1.6米。包砖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内筑一层夯土,再在夯土上铺一层泥夹卵石,其上再砌包砖。晚唐时期,城墙两侧均为砖墙,残高约1.5米,用砖规格不一,有汉六朝时期花纹砖和唐代素面砖。外墙一侧有散水。宽约1米,铺法规整,分斜铺、平铺两种构建方式,散水外侧以丁砖固定。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