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被误读的“物派艺术”(组图)

被误读的“物派艺术”(组图)

2019-06-18 14:1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矶崎新“空中都市”计划

中日两国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中国画也有“空白”的手法,建筑也有“空间”的概念,但是,与日本的“间”还是有所不同。日本学者剑持武彦指出:“中国人将自然解释为二元论,体现出‘对’的思想。日本人重视的则是这二元之间——即‘间’。” “间”的关键在于营造出两者不可分离的空间,强调相对的两方面或两种力量的对应关系,通过“间”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力量。较之实体的物象和具体的声音,日本人更注重两者之间的空白。日本的造型观是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构成作品。赋予虚无的空间以某种意味,这是日本人特有的思考方式,“间”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意识。可以说日本文化就是“间”的文化,“间”是日本人的体验与感觉之源与传统审美价值观的结合,从传统到当代都受到这独特的时空认识论的巨大影响。

以俳句为例,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直译成中文是“蛙跃古池中,静潴传音响”,从字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但这里所关注的并非“蛙跃古池”这一现象,而在于“音响”这一非物理性感觉。以日本文化对空间的理解,这里的“音响”应解读为“音韵”,“音韵”具有“声音的幅度”的意义,并非单纯的“声音”本身,而在于声波扩散的距离,“音响”也因此具有了“空间”的概念;此外,“古池”又有着“时间”的积淀,“古”与“昔”相通,因此与“时间”相连。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显然不是一般外文翻译所能充分表达的,寥寥数字所蕴涵的日本时空观丰富而深远。 

日本学者今道友信指出,从东方人类的存在基本状况看,历来就不是个体即个人(individuum )所具有的个体性(individualite),而是注重“中间——个体性”(inter-individualite)或“相互个体性”。因此,人或物的实体性历来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或物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应答关系。在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时,从来就不以凸显自我为目的,而是要在相互对应中使对方树立起来,是尊重对方的“和”的精神体现。 这是理解日本时空观的根本基础。“间”也是日本文化的基础性观念,不仅是造型表现的核心,甚至成为日本人的生活准则,内涵极其丰富,表现范围十分广泛。通过解析“间”所体现的日本文化样式的独特性,能够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野,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日本艺术的本质,进而真正打开日本文化的心灵之窗。

1978年,矶崎新策划的“間——日本的时空间”展在巴黎举行,翌年又在美国巡回展出。作为深度解释日本文化观念的展览,向欧美各国呈现了一个几乎不可理喻的东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法国学者Augustin Berque就深有感触地写道:“如果观众中有人看明白了的话,那只能是少数专家。从西欧的世界观出发,日本人的时间和空间是永远无法进入的神秘境界。⋯⋯‘间’如果可以翻译的话,那么将令人怀疑文化概念的存在理由。” 由此可见东西方世界观的巨大差异。

笔者在日期间曾拜访过矶崎新先生,他在交谈中再次说道:欧洲文化中的主体只有一个,独立于周围空间。而日本的“间”则强调两者之间肉眼看不见的关系,日本文化所强调的“关系性”使“空白”具有意义。虽然无法定义具体的形状,但不是完全的空虚。“间”是包含着简单的、无法明确解释和展示的、含蓄和模糊因素的空白。这种空白必须予人以期待,也就是说可能会有某种出现。这正是日本文化区别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所在。

结语

日本现代美术受到极少主义的很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为物派的一个出发点。但是,不像美国的极少主义艺术家那样热衷于金属、塑料等工业制品,物派使用得更多的是石、土、木等天然材料;同时,也不像极少主义作品那样具有可复制性,物派总是依据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来布置作品,具有唯一性;此外,极少主义关注物体的匿名性和一般性,关注探究几何学形态的构造,而物派则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探索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因此,虽然物派有着某些极少主义的特征,但是从目的和作品来说,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事实上,物派当时在日本国内得到的评价是贬多于褒的,多有美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发表文章,对物派乃至李禹焕本人提出尖锐质疑和批判,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物派被作为日本抗衡西方的东方式现代艺术受推崇,即使是类物派的艺术家,也对将他们划归物派而提出异议,因为物派实在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呼。对此,李禹焕指出:“对物派的非议大致基于两方面的理由,其一是破坏了作为传统美术文脉的表象的同一性;其二是针对作品内部构筑性的解构并融入外部世界。这是物派的样式和语言等难以为人接受并招致许多反感和非议的原因。虽然物派绝不是后现代主义,但其试图脱离现代主义格局的努力是非美术时代的批判性表现”。

笔者还曾向李禹焕证实一种说法:“因为李禹焕是韩国人,而他却在做着比日本人还日本的事情,所以日本人不喜欢。”

对此,李禹焕回答说:“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说法,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唐时代,中国古代文化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这也是今天日本文化的特征。但在日本的文化心态中又有着某种排外的意识,就如物派这样一个有国际影响的艺术现象,居然有一个外国人在里面,他们就感到不太舒服。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在日本时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