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神户第一届现代雕刻展”上,关根伸夫展出的作品《位相——大地》
在李禹焕看来,作品不应仅是作品本身,更应该具有向世界的开放性。也就是说作品不应自我完结,应成为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场”。为了营造这种“场”,通过物体在展示空间的组合关系的配置,通过物体的存在来认识世界的丰富和广阔。因此,他将物派的宗旨归纳为:“离开‘制作’,物派所关注的确实不是‘物’,而是在与概念和过程的对应中产生变化的‘物’的外部性。通过行为与‘物’的对应,显示空间以及状态、关系、状况、时间等非对象性世界,放弃人与物的自为状态。作品为了显示更加开放的世界,相对于‘制作’的是通过与时间和场建立关联性,强调自我的重新放置。菅木志雄主张的‘放置’和我主张的‘原本状态’所要表达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身体的介入,实现‘物’与‘位置’在重组之后的互相呼应关系。”
同时,李禹焕所推崇的反造型手法并不能简单地与对自然的回归相联系。虽然物派艺术家大量使用自然材料和工业制品,但他们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放置和组合,使之脱离各自的原本属性,形成一种异化效果。针对许多评论文章谈到物派作品所采用的木、石、纸等材料与日本传统美学的联系,李禹焕一再明确表示:“我们是将产业社会的工业制品与未加工的材料混合使用,以此验证‘制作’与‘原本状态’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自然的回归’、‘东方的回归’完全是误读”。
李禹焕在作为物派理论旗手的同时,也以作品展示他的思考,从以往追求视觉性认识转向对现实性的探求。他自1968年开始着手立体装置,代表作《关系项》系列是将石块与铁板、玻璃组合,“关系”一词道出了他的艺术观,注重的是不可预见的未知性。
真正的物派
从1969年中期开始到1970年下半年,物派从出现走向高潮,并对日本现代美术界产生巨大冲击。李禹焕、关根伸夫、菅木志雄、吉田克朗、小清水渐、成田克彦六人是物派的主要人物,被称为“真正的物派”。 虽然物派是一个松散性的艺术家群体,但从他们的作品形态可以看到,不约而同地都表现出对空间关系的探求和表达。
关根伸夫的《位相——大地》作为战后日本现代美术的里程碑式作品广为海内外所知。突出的圆筒形土堆与地面的空洞,启示人们重新认识物体和空间的关系,体现了位相几何学的重要概念,其独特的空间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被称为“造型”的传统美术手法,提示了对自由形态的“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