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如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组图)

如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组图)

2019-07-02 07:37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王洪义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4c0c61ff35781986dac1e228f571349e01695ef49b25e-DV1DSf_fw658

但是日常生活中不但包括那些大量存在、按部就班、缺乏艺术性的普遍活动(如饮食、穿衣、洗漱等),也包括未必频繁出现但却被普遍认为是有艺术性的日常活动,如节日庆典中的多种审美考虑,家居内外的装饰美化或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等,这些虽然也属于日常生活内容,但偏重于审美而非实用的价值观会占据这类日常活动的主导地位。由此可以推断,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来就是由看似不同但实际上互有关联的两类活动构成的,一类是以实用为主导的功利性活动,另一类是以审美为主导的非功利或次功利活动,对后者而言,即便是在看起来与审美无关的日常普通事件中,也存在着获得审美体验的可能。这是因为,对在日常生活获得美感信息或进行审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审美对象是否存在,而是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立场和态度,是“态度决定一切”,即对日常审美体验而言,最核心、最重要的,不是它包含哪些特定的对象与活动,而是我们观察它、认识它的视角和心态。况且对不同的思维主体,日常生活所显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不同,这种不同还会因为不同的职业、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而格外明显——假如我家就在五星级景区里,那么景区风景对我来说就是日常所见,而并非千里迢迢赶来还要购买昂贵门票的游客眼中的奇山异水。这就意味着,仅从具体事物和人的活动上看,我们其实很难判断什么是日常生活什么不是日常生活,因为最普通的生活经验也能告诉我们,某事某物对某一类人可能是艺术性的审美活动,对另一类人来说却只是日常生活,反之亦然。

有研究指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是通过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陌生感(making strange)或光晕效果(casting an aura)来实现的,通过艺术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可以改变熟悉事物的外观形态、功能用途或生存语境,有效去除基于实用考虑而丧失审美情趣的人类精神惰性。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