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乾隆铜鎏金音乐活动人偶座钟现伦敦苏富比(组图)

乾隆铜鎏金音乐活动人偶座钟现伦敦苏富比(组图)

2019-07-03 09:59 文章来源:苏富比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

中国的机械座钟风尚兴起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

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在万历一朝(1573-1620年间在位)入宫,希望借着自身的科学知识向中国人传教 ;耶稣会士与中国工匠的长久合作关系便由此时开始。1601年,利玛窦抵京,并向万历帝献上两座报时座钟,随后皇帝命利玛窦向四位太监传授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及方法。后来,由于京城的钟表收藏日益增加,太监无法胜任钟表维修及修复工作,朝廷便改为任用耶稣会士。

在康熙帝(1662-1722年间在位)的积极倡导下,宫内欧洲及中国钟表收藏量一直攀升。康熙更在端凝殿设立‘自鸣钟处’,及后成为御用造钟工坊‘造钟处’。至乾隆年间,宫内的钟表藏品量更上一层楼,据说当时清宫的‘每座殿内、每道墙上、每张桌上,均有一座钟’(《清代广东贡品》,故宫博物院,北京,1987年,页55)。

乾隆皇对精致时计的热烈推崇,引至中国各地纷纷成立西洋钟表作坊,当中以广州作坊独占鳌头。 得悉乾隆皇对这种工艺品钟爱有嘉,高官大臣纷纷聘用广州钟表匠,制作美仑美奂的座钟进贡入京。 当时,广州是清廷的对外贸易中心,亦是许多耶稣会士抵达中国的首站;因此广州工匠得以接触国外工艺品及科技的最新信息。 首批出自广州钟表匠之手的座钟,式样设计直接参考了欧洲生产的作品,它们亦大多配备欧洲机械机芯(凯瑟琳·帕加尼,<康熙及乾隆年间中国钟表制作>,《亚洲艺术》,第50期,1995年,页80)。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