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中国的机械座钟风尚兴起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
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在万历一朝(1573-1620年间在位)入宫,希望借着自身的科学知识向中国人传教 ;耶稣会士与中国工匠的长久合作关系便由此时开始。1601年,利玛窦抵京,并向万历帝献上两座报时座钟,随后皇帝命利玛窦向四位太监传授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及方法。后来,由于京城的钟表收藏日益增加,太监无法胜任钟表维修及修复工作,朝廷便改为任用耶稣会士。
在康熙帝(1662-1722年间在位)的积极倡导下,宫内欧洲及中国钟表收藏量一直攀升。康熙更在端凝殿设立‘自鸣钟处’,及后成为御用造钟工坊‘造钟处’。至乾隆年间,宫内的钟表藏品量更上一层楼,据说当时清宫的‘每座殿内、每道墙上、每张桌上,均有一座钟’(《清代广东贡品》,故宫博物院,北京,1987年,页55)。
乾隆皇对精致时计的热烈推崇,引至中国各地纷纷成立西洋钟表作坊,当中以广州作坊独占鳌头。 得悉乾隆皇对这种工艺品钟爱有嘉,高官大臣纷纷聘用广州钟表匠,制作美仑美奂的座钟进贡入京。 当时,广州是清廷的对外贸易中心,亦是许多耶稣会士抵达中国的首站;因此广州工匠得以接触国外工艺品及科技的最新信息。 首批出自广州钟表匠之手的座钟,式样设计直接参考了欧洲生产的作品,它们亦大多配备欧洲机械机芯(凯瑟琳·帕加尼,<康熙及乾隆年间中国钟表制作>,《亚洲艺术》,第50期,1995年,页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