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银铜弥勒坐佛、二菩萨及若干皇室供养人造像》,卡尔科塔王朝(625–885),715年,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收藏
《镶银铜弥勒坐佛、二菩萨及若干皇室供养人造像》(局部)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内亚的丝绸之路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这不仅表现在商业和文化交流上,而且还表现在哲学与宗教观念的传播和改革方面。在该区域的许多地方,佛教及其印度文化背景得到稳固确立及广泛传播。该区域的主体语言属于印伊语族,而有关梵文的知识传播得相当广泛,尤其是在受过良好训练的佛教僧侣中。吐蕃对塔里木盆地及其周邻的内亚山地的征服,使其取得一种优势,得以参与到基本印度化尤其是佛教化的国际文化之中。不容置疑的是,这种参与及互动成为佛教信条初传西藏的源泉。联合策展人、吐蕃历史研究学者大卫·普利兹克博士表示,“展览以佛教部分结尾,表明对于吐蕃来说,佛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展览的观看上是始于佛教,终于佛教。”
展览的背后
由于展览牵涉到国内外近三十家文博机构和私人收藏,且所展文物兼及金银器、丝织品、塑像等各种品类,因此对于展览方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高标准、高精度。在展馆的设计上,敦煌研究院团队与美方也是多次计议,数易其稿。为了扩大空间,陈列中心特地将一楼北区常设的“历程”展悉数撤去;为了丰富七个单元的内容,展线设计经过十几次修改才确定。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部长娄婕表示,为了更好地呈现展览,研究院设置了标准展柜、立体展柜以及龛柜等多种形式,不仅有四面立柜360度展示精美的丝绸和塑像,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五面立柜,特地展示来自瑞士阿贝格基金会收藏的珍贵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