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王雪峰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讲到:“周建朋的性情得益于家乡山清秀水的滋养,他的身上既具有如楠溪江水般的灵气,又具有如山般顽强不息的奋发精神。他从楠溪江走出,问学于西南,学业初成,却意外的选择了离家乡更远的新疆,大西北的人文厚土是他艺术生命的母体。多年来,周建朋辗转于丝绸之路,沉浸其中,观山川之变幻,循历史之遗踪,与先人相对话,终成西域山水之样式。他将在家乡养育的性灵融入到粗犷的西域山水,雄强之中而见润泽。周建朋的人生境界在西域山水的熏染之下而日渐广大。他离开新疆来京城于清华读博,以艺术传播学为研究方向,将过往的人生经历以理论的方式得以激活,进而形成他的知识系统。博士毕业后,周建朋进入北大进行博士后研究,艺术理论研究的积累逐渐形成他的学养,并转化到他的创作中去,使他成为画坛不可多得的具有深厚学养的青年艺术家。周建朋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术历程,再加上他的聪慧和勤奋,将会迎来他更为广阔的天空。”
周建朋在开幕仪式中也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是四种文明交汇的地方,南有印度文明、西有希腊罗马文明、东有中华文明、这片土地上自身还有一种本土文明,这些文明构成了独一无二的西域文明。当我踏足这片土地,在新疆各大图书馆饱餐了一年之后,新疆历史、新疆地理、新疆人文、西域河道变迁、古城遗址的考古等图书目录都进入我的读书笔记。当然关注最多的还是西域辉煌的艺术。我们以往的美术史写作总是说魏晋南北朝艺术萌芽,隋唐成熟,宋元辉煌。但缺失了曾经在美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西域绘画东传”。佛教绘画从印度传入新疆,先在和田和喀什,后来传入龟兹,在龟兹地区与不同文明碰撞,出现了龟兹风壁画,色彩的斑斓和菱格画的独到之处不必去说,单说传说中的“凹凸花”画法的演变就是美术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