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19到20世纪西方鉴藏与研究视野里的中日绘画(组图)

19到20世纪西方鉴藏与研究视野里的中日绘画(组图)

2019-07-31 10:5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施錡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的鸟瞰图

同样在1904年的圣路易世界博览会(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上,日本提供了267件展品,并特别展出了西方风格的油画,在展览的出版物上占了8个图版的位置。中国则被罗列于无政府委员会或专员的参展成员名录中,提供的57件展品只被放置在自由艺术品展览的中国摊位中。在当时的期刊上,一篇关于日本艺术的专论将其盛赞为“现代历史进程中有关商业和工业成就的最好的展示。”同一出版物上,关于中国艺术品的评论却非常随意,认为除了精美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除此之外,日本在1889年首次发行了《国华》期刊,1899至1908年发行二十册《真美大观》,收有日本和藏于日本的中国艺术品。对东亚文化陌生的西方人,如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 1853—1908)等,在最初阶段,大多是通过日本的渠道;相反,中国的文献和画论对他们而言,既晦涩又缺乏参照,只有少数专家才可能深入了解。 美国学者聂婷(Lara Netting)指出,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对中国艺术的趣味仍由日本和西方的东方学者所主导,中国鉴赏标准在其中无足轻重。所谓日本的鉴赏眼光,简而言之,就是以“古渡”时期(1911年之前)日本选择的南宋画和南宋风格的元画为中国画史的主流。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东亚研究成果已经涌现,关于日本艺术史的论著的出现,要略早于中国。1886年,大英博物馆的学者盎得盛(William Anderson, 1842—1900)撰写了《日本视觉艺术》(The Pictorial Arts of Japan),这部著作将日本艺术作为东亚艺术的主体继续介绍。书中将日本画家明兆(1352—1431)和中国宋元时代的李公麟(1049—1106)和颜辉(生卒年不详)联系起来,根据巫佩蓉女士的研究,这一观点出自日本的《本朝画史》,体现了日本艺术史观对欧洲的影响。费诺罗萨在初版于1912年的《中国与日本艺术的纪元》(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中,同样认为中国艺术在宋代以后就退化了。所谓的“中国的理想绘画”,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绘画。受日本喜爱南宋画风气的影响,费诺罗萨将马远和夏圭比作希腊和文艺复兴的大师。就中国艺术的分期而言,他认为研究元明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将宋代艺术和日本的足利艺术联系了起来,后世的中国画家全无创新,无非是用前人大师的元素诠释自己的画作罢了。费诺罗萨在1878年赴日本,他的收藏直接指向了日本绘画,以及大众化与通俗易懂的印刷品,也收藏了一些在日本寻得的中国画。1890年,费诺罗萨前往担任波士顿美术馆的东方部主任,波士顿也被认为是采用日本鉴赏眼光的东方艺术收藏重镇。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