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19到20世纪西方鉴藏与研究视野里的中日绘画(组图)

19到20世纪西方鉴藏与研究视野里的中日绘画(组图)

2019-07-31 10:5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施錡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雪曼(Sherman Lee, 1918—2008)

在中国方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倒卖艺术品变得颇为困难,日本和西方的古董商也无法提供较多的中国艺术品,日本则企图尽力抓住这个文化形象复兴的机遇。但这个时期西方人对日本的观感,与19世纪上半叶对中日有明确褒贬的态度有所不同。1953年,以李雪曼为主的美国东亚艺术专家的努力下,美国在华盛顿、纽约、西雅图、芝加哥和波士顿五个城市举办了日本艺术巡展。《时代》杂志写道,“东方展览的参观者”离开时会留下两个印象:第一,日本的艺术倾向于装饰性,第二,日本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艺术……而经过日本改造后,伟大的中国艺术的光辉和深刻变成了日本艺术的细腻和别致。这意味着博物馆和策展人开始放弃比较中日艺术优劣的评判态度,转向对中日艺术传承关系进行研究和讨论。

50年代的另一位值得关注的西方艺术史家和收藏家,是法国人杜伯秋(Jean Pierre Dubosc, 1904—1988)。杜伯秋是大古董商卢芹斋的女婿,受后者的影响,他更加重视明清绘画的价值。杜伯秋在1950年发表的《认识中国绘画的新途径》(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Painting)一文,可谓是西方研究中国画的一个转折点。他绕开了日本重视宋画的鉴赏眼光,为被大多数西方人所不喜的董其昌(1555—1636)正名道:“由于董其昌很反感那些在夏德、费诺洛萨之辈们的眼中展示了‘宋代绘画之荣耀’的绘画,所以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美术史家就从不饶恕他。”有趣的是,杜伯秋认为明清时期的画家,如王原祁(1642—1715)等,把注意力集中在“实现”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所言的某种“母题”上。在杜伯秋看来,这是一种现代观念,即通过多种观看角度在其作品中清楚地表现出来的共时性形象。笔者以为,他所指的就是“立体主义”的流派。可以说,在所有的西方学者中,杜伯秋是首先从学术角度肯定了中国文人鉴赏绘画的趣味。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