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来作品
国画的创作与西画有着很大差异,一般人对于画的理解基本都是对西画理解的方式。即画什么都要在外形上力求像似。这种认识下则成了对一切画的要求。故此当清朝时人们看到郎世宁用中国笔墨,采用西方透视画出的景物时,那评价是非常高的。这种认识即使在今天,依然群体庞大。
刘玉来作品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人们的绘画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像与不像上。那么对于国画家有没有影响呢?应该说有的。这是因为,我们在谈到艺术应该接近大众时,往往会把焦点集中在像不像上。确实,当你的作品与现实越逼真,得到的呼应也就越广泛。用今天的话语就是粉丝越多。当然,画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喜欢的人越多越好。所以,摆在画家面前的任务就比较艰巨了:你是迎合“像”还是走一条提高观众的认识,爬一个更高的台阶?这么说吧,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画像并不是件难事。但你若单纯选择这条路,也就铸就了你今生的前程是平庸。
刘玉来作品
对于像的问题中国画家们很早就有了认识,宋朝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见在宋朝,画家们的这种认识已经很有见地了,他们已经知道了画不是外形表面真实的写照。既然不是表面写照又是什么?难道表面写照不重要?这个观念虽然在宋朝就提出了,但真正的贯彻在画家的实践中时却一直在左右摇摆中进行,并没有普遍的实行开来,相当一部分画家依然把表面的相似放在首位。为什么呢?首先,表现物体一定要能看出表现的是什么,其次才是通过物体形态把其内在精神展现出来。那么你在画物体形态时怎样通过形态表现精神?这一关就会难倒很多人。因为即使你的技法很娴熟,一般人没有一定的水平到此就会止步不前,最多只能画出精确的外貌,不能表现出其性格心理状态等深层的内容。
刘玉来作品
苏轼的话确实说到了绘画目的的点子上,可谓真知画也。因为对景对物对人写生,作为画家焉能不似?但表面外形似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能通过外形把精神面貌表现出来。故国画自古不强调对景写生,多强调到自然中感悟,所谓感悟就是体会揣测领悟物体的内在精神,之后利用其外在形态将其内在精神调动出来!也即在心灵中获取山水一种形貌质地特征印象,在潜意识中留下一种山水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创作所得,方可外得山水之特质,内得山水之精神。对山水如此,对其它花鸟人物当然也会莫不如此。故此国画强调的不是外在的酷似,而是内在精神面貌的酷似。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降低外在的表现力,相反,更需要画家将外在最能突出内在精神面貌的形态强调表现出来。
无疑,这是很难的。
北京艺术研究所刘玉来 20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