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来作品
一幅国画大都是由山、水、坡道、路径、地面、石头、树木、花草、水面、悬泉瀑布、云等等组成。表现这些造型基本由四部分组成:墨线勾勒物体外形、皴擦充填勾勒物体内部形成立体厚实感,水墨渲染皴、擦后的画面加强明暗效果同时使之形成滋润面貌,水调颜色着色。画中之皴不必笔笔清晰,但也不必过于糊涂,故皴间应以擦加以调和使其苍润呈混沌状,但当留住必要之皴迹,以显笔之意趣美。当然,另有没骨画法,那是又一种笔墨方式,这里不谈带过。
刘玉来作品
但是,往往在这里一些经验不足的初学者最易出现疏忽。国画中的皴、擦不仅是表现物体立体的地方,更是显示画面美的关键部位。我们知道,历代画家在对山、石、土坡、树木等表现的过程中,根据被表现的对象的表面形态创作了许多皴法,这些皴法并不单单成为表现立体效果的笔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国画特有的笔墨美感。可以说各种皴法形态各俱特色,美感也各具特色。而国画的美大多由它们传达出来,成为了画家公用的表现手法,不但被运用得天花乱坠,而且被不断根据所表现的内容在发展更新。经常使用的皴法主要有长披麻皴、短披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等。
皴是表现画面美的主体之一,但它离不开擦、染的助力。皴和擦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表现手法,皴法是单体笔划,笔划间往往出现不太柔和之处,于是用成片的笔迹的擦来调和,融化掉这种不柔和。这里就出现一个适当与过分的问题。擦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将皴的痕迹模糊不清了,产生了过犹不及的现象。所以要特别注意擦要既弥补皴笔中空又不消弱皴的美。
刘玉来作品
经过擦,往往还会有明亮处,这就需要用水墨来渲染。渲染分干染和湿染两种。我们在前面文章中谈到过,染实际是表现明暗重要环节,除了增加立体感外,还会使画面产生润泽美感。它与上色起到同等效果,只是它限于黑白灰。不过和擦一样,染过了,一方面会将皴过度掩盖了,降低了皴的支撑刚性,同时会造成画过于润,画面过润则使画显得油滑、甜俗,造成画体轻浮。如清末吴小仙之山水,笔墨过于润,柔美过度,至使画面过分甜润,骨力差强矣。染在调整画面立体感上作用很大,一般采用干染,即笔上含水分不多,一点一点的小面积染,不使画面过湿。另一种是湿染,即笔含水分充足,这种方法适合渲染大面积画面。
刘玉来作品
每个画家多年操控笔墨都十分娴熟,娴熟是优势,但如信马由缰也会造成创作时用笔随意造成平滑单调。为此许多画家都会谨慎,在过去自己习惯技法上加以适当变更,时时有种三分生的感觉,似乎在走钢丝,小心翼翼;又似幽谷探险,处处摸索前进,不敢贸然。如此画出的作品,笔墨会更加丰富多姿,美感强烈。这就是由生变熟,但熟了之后又追求由熟变生的创作状态,目的就是让自己时时处于创作的新鲜感中,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样有三分生的状态可以使作品不断有新的效果出现,不至于总停留在原有水平。
北京艺术研究所刘玉来 20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