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三极
进藏的终点,是江之源,地之谷,天尽头。
这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高原反应与缺氧以及路途的艰险,让张小瑛不得不一次次克服身体的疼痛,可创作的动力在内心碰撞、呐喊,让他忘记烦恼,进入心流的状态。
高原的神秘,荒原和阳光下隐匿的生命,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状态,这里的每一座雪山,每一片云彩,藏民的每一个笑容都让他难以忘怀,每一件物什,都是一个艺术符号,都阐述一个内容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都化作饱满的创作激情,让他累并快乐着。
张小瑛满怀深情,脚印深深浅浅在延伸,遍及了西藏大地的东南西北。他走过许多地方,沿着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写生采风,登上了数千米高的茫茫雪山,也踏上过亿万年前形成的巨大冰川……
一次次在大山的怀抱里露宿长河,是因为遥远的天边,有过往日的辉煌。阿里旷野的荒城,古格王国的遗址,历史古道的风,千载流沙的浪……
画家在西藏阅历越久,与藏族兄弟的友谊也就越深厚,因此,对西藏的热爱也就越执着。他的自如、熟悉、放松、敏锐、深刻、细腻、浪漫、真挚等等情感在这一刻释放出来,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
《布达拉宫》
《霞染珠峰》
《珠穆朗玛》
《古格遗韵》
《守望古格遗韵》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张小瑛专心整理被感召的西藏艺术与人文,不间断的创作与思考。随着他走过的路越来越长,他表现西藏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广。借此,他实践了其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修炼,也把我们领到了世界第三极的门边。
《布达拉宫》、《珠穆朗玛》、《门》系列、《守望》系列、《记忆》系列等无数幅作品的问世和展出,获得美术界重点关注。
艺术批评家、川大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强先生这样评价张小瑛的作品:“灰色调与迷蒙氤氲的视觉氛围,体现了张小瑛这一批西藏题材绘画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特色。即便是画中施以杂彩或采用大色域构成,也未曾改变这样的调性。因此,作品在整体上看上去朦胧而富有诗意。如果说‘诗和远方’可以相互成就,那么,这些画就为之提供了证据。”
他的奉献
张小瑛像他自己所画的朝圣者那样,在那条朝圣的路上不断行进,不断祈求,不断奉献。
他的奉献展现在他的画作中。
在老人们慈眉善目和布满褶皱的脸上,我们辨认出岁月的痕迹;
在牛羊归牧、鸡鸣犬吠以及落日残照的村口,我们识别出“日月轮回的家园”;
在石经板、玛尼堆、五彩经幡以及朝圣者长楹跪的身影中,我们窥见到圣洁的信仰和虔诚的心。
《门》
《第一时间》(与刘正合作)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守望》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
《眷恋》
《寂静家园》
《锦绣羌寨》
《记忆》之一
历经冬夏,穿越古今;跋山涉水,行道天路;走街串巷,过往周遭;才别寺院,又见白塔;进入村寨,见到老墙、铜锁和藏獒。我们从极地的这一极走到另一极。
诗和远方
生命轮回,年久日深。在神山圣湖之间所见越广,画家所作的思考也就越多。
无论是张小瑛旅途上的故事还是他的艺术作品,都是历经艰险后的珍贵礼物,这些经历与画作都已深深镌刻进他的生命里。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整体与个体生命的交融中,他仍然在追寻、探索。
艺术没有终极,但张小瑛始终渴望能够走到一种艺术门类的极致与终点。他的作品就把我们再次带到那个心中向往的地方,再次带到诗和远方的意境。因为那里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张小瑛知道,这条寻梦高原的路走得很长,走得太动情,每一次都耗掉他百倍的热诚和精力。而独自在心中解释这份西藏情结,却已经用了整整十五年。要彻底地解释它,或许真得用上整整一生……
《雪顿节印象》
《雪霁图》
《遗迹》
《老墙》
《色拉寺老墙》
《驻藏大臣衙门》
张小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成都画院特聘画家,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遂宁市美协副主席。
作品曾获“四川省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金奖”,并有多幅作品在各展览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其艺术成就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四川电视台“巴蜀画谈”、射洪电视台等拍摄专题片报道。
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感恩.重建汶川地震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美术作品展,百花迎春全国当代绘画名家迎春精品展、大美四川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诗圣著千秋全国绘画名家邀请展、川藏之光美术作品交流展等。
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杜甫草堂美术馆、西藏军史馆、宁夏回族自治区美术馆、嘉陵江美术馆、加拿大西源美术馆、新加坡华人当代美术馆,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艺术机构和友人收藏。
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美术馆、四川美术馆、西藏博物馆、嘉陵江美术馆、射洪美术馆举办画展。
出版 《张小瑛画集》《张小瑛花鸟集》《张小瑛国画作品选》《海拔五千米国画作品集》,数件作品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民族画报》《中国当代艺术》《四川美术》《国酒茅台》《西藏航空》《现代艺术》等刊物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