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从凡尔赛瞥见“中国风”

从凡尔赛瞥见“中国风”

2024-06-04 09:28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杨娟娟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凡尔赛瞥见“中国风”

17世纪的克拉克瓷盘 资料图片

这或许因为翻译体的理解实在艰难,譬如在符号化的数学中,如(a-b)×(a-b)=S这样的算式,翻译过来则是“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如此这般译出,实在缺乏视觉上的简明,难以流传。更何况它们并不像漂亮的珐琅工艺品,缺乏立即生效的应用场景。西方在近代的许多发明常常是为了巨额悬赏,如小说和电影《经度》中展现的那般,耗费多年心血研发的精密钟表,是为了航海测距的准确性,而这类悬赏的发出也往往因为它们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利益。否则,单凭一些学者的努力,远不足以让近代科学的种子在本土扎根。

与之相比,实用的科学仪器则受到了更明显的重视,正如展览中的各种测量仪器和自鸣钟,早自明末开始,传教士往中国带自鸣钟就成了固定的国礼。经过利玛窦的反复拆装演示,中国人开始尝试仿制自鸣钟,之后已能完全自主制作和修理了。清代的贵族家庭中大多有不止一座自鸣钟,譬如《红楼梦》中就有十几处描写。

反过来,那时的法国了解中国,多是靠旅行家和传教士,而将中国自己的典籍翻译到欧洲也并非易事。当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除了皇帝,更热情的是启蒙运动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尤其是伏尔泰和狄德罗。1688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根据1687年的拉丁文本《中国哲学家孔子》,将《大学》《中庸》和《论语》三章翻译为法文,形成《论语导读》,并且表示,“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国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希望法国贵族能“汲取灵感,培养友爱、温顺、质朴和人道的精神”。这大大推动了欧洲学者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

2、“海上瓷器之路”的艺术输出

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热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背景。早在唐代,对外贸易的繁荣兴盛,各类工业领域的发达,有许多细节都超乎今人的想象。单以出海的船舶为例,唐代的造船基地就有几十处,其中的宁波和温州分别年产各类船只600余艘。《新唐书》记录了一条“广州通海夷道”的超长航线,由广州起航,经今越南东南部沿海到达马来半岛,再经新加坡海峡到达苏门答腊岛,再过爪哇岛,西出马六甲海峡,跨越印度洋,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最后沿印度半岛西岸达波斯湾,几乎与700多年以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一致。自此海上贸易的航道已经初具雏形。就连唐代的各种外销瓷之中的一种——越窑青瓷,都已经在现今20多个国家中有出土记录。在今苏门答腊附近的海底发现的阿拉伯船“黑石”号,满载了约6万件唐代文物,其中单瓷器就有5万多件。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