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龙迪勇 |《跨媒介叙事研究》简介(含目录)

龙迪勇 |《跨媒介叙事研究》简介(含目录)

2024-06-09 19:4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

《跨媒介叙事研究》一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跨媒介叙事研究”的结项成果,即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跨媒介叙事研究》简介

龙迪勇


《跨媒介叙事研究》一书研究的是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

本书首先从叙事与媒介的关系切入论述。任何叙事作品都必须用一种或多种媒介去叙述一个或多个外在于该媒介的事件,在叙述或模仿的过程中,媒介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借助表达媒介,任何叙述或模仿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哪怕是面对同样的“事件”,只要是被不同的媒介所表征,最后形成的却是不同类型的叙事作品。在文艺理论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对模仿或叙事的媒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术性探索,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总的来说,以往的理论家们所强调的都是模仿(叙事)所采用的媒介给模仿(叙事)艺术本身所带来的本质特征,以及这种艺术由于媒介自身的局限所带来的表达方面的界限,也就是说,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以模仿(叙事)媒介为标准而给艺术分类,并为各类艺术的表达能力划界。这种研究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对艺术的基本属性、分类及其表达界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对各门具体的文学和艺术进行有效的描述、分析和阐释,也才能真正推进文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就叙事而言,正如德国美学家莱辛所指出的:不同性质的媒介具有各自不同的“叙事属性”,绘画、雕塑等“空间性媒介”长于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口语、文字和音符等“时间性媒介”则长于表现“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这就是所谓艺术媒介的“本位”现象。但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存在所谓的“出位之思”现象,即一种媒介欲超越其自身的表现性能而进入另一种媒介擅长表现的状态。跨媒介叙事正是一种“出位之思”,也就是跨越、超出自身作品及其构成媒介的本位,去创造出本非自身所长而是他种媒介特质的叙事形式。本书认为,“出位之思”构成了“跨媒介叙事”的美学基础。

所谓“出位之思”之“出位”,即表示某些文艺作品及其构成媒介超越自身特有的天性或局限,去追求他种文艺作品在形式方面的特性;而跨媒介叙事之“跨”,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即跨越、超出自身作品及其构成媒介的本性或弱项,去创造出本非自身所长而是他种文艺作品特质的叙事形式。奠基于“出位之思”思想基础之上的跨媒介叙事,在成功的状态下,创作者可以据此创造出高度复杂并体现极致美感的叙事作品,小说方面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绘画方面如拉斐尔的《奥狄家族祭坛画》《基督受难》以及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等,就是这样的跨媒介叙事作品。而阅读和欣赏这样的叙事作品,我们也必须“跨”出单一媒介,并借助其他媒介的“眼光”;也就是说,对一个作品的整体美学经验,如果缺乏其他媒体的“欣赏眼光”,我们便难以获得完整的理解。

图片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最主要的跨媒介叙事发生在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相互模仿之中:像诗歌、小说这样的时间性叙事作品欲取得造型艺术的“空间形式”,或者像绘画、雕塑这样的空间艺术去创造文学性、叙事性的“绘画诗”的时候,那种最富创意的“出位之思”就出现了。这种“出位之思”或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出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当然,跨媒介叙事不仅发生在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还发生在空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比如,绘画通过二维平面讲述故事时有时候会力求达到雕塑般的立体效果),以及时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比如,某些现代小说会极力追求音乐般的叙事效果)。本书认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跨媒介叙事,我们都可以运用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推”思想、雅各布森的“主导”思想,并结合巴赫金的“艺术时空体”理论,而得到合理的解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时空体,所谓跨媒介叙事,无非就是“违反”“背离”或“偏移”艺术媒介的“本位”特性,在小说等时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空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在绘画等空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时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而已。

考察文学史上著名的跨媒介叙事作品,仅就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而言,在艺术效果上借鉴了图像(造型艺术)的小说作品,随便就可以举出格特鲁德·斯坦因的《三个女人》、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命运交叉的城堡》、乔治·佩雷克的《人生拼图版》、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和《茶绘风景画》,以及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的几乎所有叙事作品;借鉴了音乐主题或音乐结构的著名小说作品,则包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威廉·福克纳的《野棕榈》以及米兰·昆德拉的几乎所有小说作品;至于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等高度复杂的叙事作品,则借鉴了绘画、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作品。

图片

(法)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

本书既有对跨媒介叙事的宏观解释和理论性建构,也包括对中西叙事传统中的跨媒介叙事现象及相关个案的具体文本分析,旨在建构起一种新理论,以之解释中西文学史、艺术史上的跨媒介叙事现象,并为相关文艺批评活动提供新的理论工具。此外,本书的理论成果还可以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的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因此,本书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广阔的学术前景。


《跨媒介叙事研究》目录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书目录一览

作者简介

图片

龙迪勇,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故事与艺术媒介实验室负责人、《艺术学界》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主要从事叙事学、图像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学术成果奖多项。出版国内外第一部空间叙事学专著《空间叙事研究》,该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