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再论熊元(完)与酓前

再论熊元(完)与酓前

2024-06-13 18:48 文章来源: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作者:陈广忠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作者简介:陈广忠,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震惊海内外的淮南武王墩大墓,是楚考烈王熊元的?还是楚顷襄王熊横,或淮南王刘长的?

2024年5月19日中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淮南武王墩大墓出土的铜簠上,镌有“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的铭文。

图片

熊与酓

“酓前”,就是熊元(完)。非常奇怪的是,多位楚国王族,不写姓“熊”,却写作姓“酓(yăn)”。这该怎么解释?

关于“熊”姓的来源

“楚祖”是鬻熊,商末贤人,归附周文王,并成为文王的老师。《史记·周本纪》:“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封地在丹阳。《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熊驿当周成王之时,姓芈氏,居丹阳。”《世本·居篇》:“楚鬻熊居丹阳。宋衷曰:‘丹阳在南郡枝江县。’”鬻熊留下著作《鬻子》,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师古曰:‘鬻,音弋六反。’”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诸子》:“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馀文遗事,录为《鬻子》。”以“熊”名为氏。《通志·氏族略》:“熊氏,楚鬻熊之后,以名为氏,今望出南昌江陵。”又通作“粥”。《仪礼·士丧礼》陆德明释文:“鬻,本又作‘粥’。”《史记·太史公自序》:“殷之季世,粥子牒(dié)之。”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中作“穴熊”。

关于“熊”字的读音

《说文》:“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炎,《广韵·盐韵》下平声:“炎,热也。《说文》曰:‘火光上也。’于廉切。”《集韵·盐韵》:“炎,于廉切。文三。”炎,《韵镜》列于外传第三十九开,盐韵,喉音,清浊,三等。根据唐、宋的韵书和韵图,“炎”字的中古音拟音是 [ɣĭm]。据此,可以推断,“炎”字上古音归于匣纽、谈部,拟音为[ɣĭam]。这也就是“熊”字的上古音。

但是,“熊”字读音的困惑,在于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距离“炎省声”的读音,已经很远了。宋代徐铉校订《说文》:“熊,羽弓切。”《广韵·东韵》:“雄,羽弓切。二。熊,兽名,似豕。《魏略》曰:‘大秦之国出玄熊。’亦姓。”《韵镜》内转第一开,东韵,喉音,浊音,三等列代表字“雄”字。根据韵书和韵图的规定,“熊”字的中古音拟音为[ɣĭuŋ]。

d1ytu416hn61dn238g.png

对于古今语音的变化,音韵学家作过精深的研究。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就提出“叠韵”、“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等系列理论。“炎”、“熊”的变化,可以用“通转”来解释:“虽不同元音,但是韵尾同属塞音或同属鼻音者,也算通转。”比如,“炎”“熊”的中古音韵尾同属鼻音(m、ŋ),声纽[ɣ]相同,就可以“通转”。

清代著名学者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早已提出并解决了这个困难的问题,他说:“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炎、熊一声之转。”他举例说:“《书》‘火始焰焰’,《汉书》作‘庸庸’。东北风曰融风,《淮南》作‘炎风’。炎、熊声之转也。”可以知道,“炎”、“焰”的读音,演变成“熊”、“融”、“风”、“庸”,朱氏叫“一声之转”,王力叫“通转”,名称虽然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则是一样的。

关于“酓”字的读音

酓,《说文系传·酉部》:“酒味苦也。从酉,今声。”指酒含苦味。《广韵·琰韵》上声:“酒味苦。酓,于琰切。”又,《广韵·㮇韵》去声:“酓,苦味。于念切。”《集韵·琰韵》:“酓,于琰切。”《韵镜》第四十合,琰韵,喉音,清,四等,列有代表字“黡”字。根据唐、宋韵书和韵图的要求,可以拟出“酓”字的中古音为[ǐɛm]。由此可以推出“酓”字的上古音为影纽、侵部[ǐəm]。

酓,也可以通作“盦(ān)”。为古代食器,又有覆盖义。《说文》:“盦,覆草也。从皿,酓声。”《说文》段玉裁注:“盦,此谓器之盖也。”《考古图》收有“周伯盏馈盦”,《宣和博古图》收有“周交虬盦”。与“簠”类型接近。


图片

楚国王族之姓写作“酓”,数次出现在出土铜器和简牍上。今再举3种出土铜器铭文为证:

其一,楚王熊前釶(yí)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考古学界认为是楚国楚幽王墓。“釶鼎”的边沿镌刻12字铭文,释文一作:“楚王盦前作铸釶鼎,台(以)共岁(尝)。”为楚考烈王所用祭祀之礼器。

图片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其二,战国楚王酓(悍)鼎。战国楚幽王酓(悍)鼎,是供祭祀、宴享使用的青铜器。在鼎的器口、器盖、器身上,共刻有66个字。释文一作:“楚王酓(悍),战隻(获)兵铜,正月吉日,室铸乔(鐈)鼎之盍(盖),以共(供)岁尝,冶师吏秦,差(佐)苛螣为之。集脰(廚)。”

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墓,是为楚幽王墓。这个大鼎,记载了楚幽王三年(前235年),“秦、魏伐楚”(《史记·楚世家》),兵败而退。楚国把缴获的青铜兵器,“正月吉日”,铸成铜鼎,以彰战功。

图片

现藏天津博物馆

其三,楚王酓章镈(bó)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曾侯乙墓出土编钟,镌有“楚王酓章”等文字:“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楚惠王熊章56年(前433年),楚王以镈钟赠送给曾侯乙。


图片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可以知道,四件楚墓出土器物,两件作“酓前”,一件作“酓悍”,一件作“酓章”,皆作“酓”姓。

“熊”、“酓”二字的古今音变,可作以下对比:

d1ytv2m2pc2ft9aqaj.png

从“熊”、“酓”的上古音、中古音比较可以看出:①两字的上古音,有5个相同、相近:声纽相近(匣纽、影纽),韵部相近(谈部、侵部),韵腹相近(a、ə),介音相同(ǐ),韵尾相同(m)。所以就具备了完全的音近通假的条件。②“酓”字的中古音变化不大,仅仅只是韵腹(ə、ɛ)的变化。而“熊”字由于“通转”的关系,韵尾由鼻音(m)向舌根音(ŋ)转化,古音、今音的差别就很大了。

元(完)与前

楚考烈王叫熊元,也叫“完”。《史记·楚世家》:“(楚顷襄王)三十六年,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春申君列传》作“太子完”。《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相同。

“元”字释义和音读

“元”字有开始、老大、年长、首善等意义。这与他是楚顷襄王“太子”的身份完全契合。《说文》:“元,始也。”徐锴曰:“元者,善之长也。愚袁切。”《广韵·元韵》上平声:“元,大也,始也,长也,气也。愚袁切。”《集韵·元韵》:“元,愚袁切。《说文》‘始也’。”《韵镜》外转第二十二合,牙音,清浊,元韵,三等,列有“元”字。按照唐、宋时代韵书、韵图的规定,“元”字中古音拟音为[ŋĭwɐn]。据此,“元”字的上古音可以推定为[ŋĭwan]。

“完”字音义

《说文》:“完,全也。从宀(mián),元声。”指完好、完整。可以知道,上古音元、完是同音的,可以互相借用,本字当作“元”,“完”是借字。

“前”字形体分歧

“楚王盦前作铸釶鼎”,“前”字,郭沫若《寿县所出楚器之年代》释作“肯”,安徽省博物馆藏也标示作“楚王熊肯”。苏建洲《论新见楚君酓延尊以及相关的几个问题》释作“楚君酓延”。

前,《说文·止部》:“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会意字,即前行、前进义。肯,《说文·肉部》:“肎(kĕn),骨间肉肎肎著也。”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

“舟”、“肉”二字的古文字形体,往往难以区别。但是,淮南武王墩楚考烈王墓、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中出土的“酓前”二字,墨迹清楚,当断作“前”字。

“前”字的读音

《说文》徐铉校订:“前,昨先切。”《广韵·先韵》下平声:“前,先也。昨先切。六。歬,古文。”《集韵·先韵》:“歬、前,才先切。隶作‘前’。”《韵镜》外转第二十二开,齿音,浊,四等,列有“前”字。根据唐、宋韵书和韵图的规定,“前”的中古音拟为[ʣien]。据此推定“前”字的上古音为[ʣian]。

d1ytw3nc6m9dqcfhvh.png

从上古音“元”、“前”二字的比较,可以看出:①二字上古音韵部同属元部,仅有开口、合口的不同。②二字的声纽不同,分属鼻音[ŋ]和塞擦音[ʣ]。二字属于音近通假。

通过对“熊”/“酓”、“元(完)”/“前”二组字的形、音、义的考察,可以得出结论,上古音“熊”、“酓”和“元(完)”、“前”,读音相近,可以通假使用。“熊”、“元”当为本字,“酓”、“前”疑为借字。可以证实,淮南武王墩大墓出土簠上“楚王酓前”字,就是楚考烈王熊元。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