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予更加“年轻的心”
“传统的东海水晶雕刻大多为外雕,凭借雕刻师精湛的指尖艺术‘出圈’,内雕完全可以与之互补,让更多的创意落地。”在连云港九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借助了3D扫描和激光雕刻技术的“内雕”让传统水晶雕刻焕发“新生命”,比如完全在外雕的基础上进行“内雕”,使二者形成镜像画面,能在同一个作品中碰撞出实和虚的效果。
科技赋予了传统晶雕以新的生命,但即便融入了新技术,传统元素仍是晶雕的“灵魂”。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东海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汉龙凤牛角饰”“东海郡属吏设置簿”、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的“帛画图”通过水晶内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借此将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搬”到街头巷尾,把城市当作一个天然的博物馆。记者获悉,目前,他们的内雕工艺品已远销海外70多个国家。
“非遗的表现形式越多,呈现出的可能性越多,生命力就越强。”苏绣传承人张雪认为,跨工艺的结合或者不同非遗之间的互相借鉴很有必要,“这能打破人们对于传统非遗技艺的观念局限”。
通过科技“跨界”,苏绣将传统的刺绣艺术向动态三维立体转变,于动静间改变了传统苏绣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新的思维和意义。其中以苏绣作品《玉兰蝴蝶》最为典型,人靠近时可以看到,饱满明净的花瓣慢慢舒展开来,蝴蝶也随之振翅。立体的玉兰,振翅的蝴蝶,让这件作品充满生机,这是苏绣作品首次实现互动性动态形变。张雪解释说,他们将形状记忆合金“藏”在花瓣和蝴蝶的翅膀里,温度改变会触发两片记忆合金发生形变,向不同角度牵拉,形成花瓣缓缓绽放、蝴蝶扇动翅膀的动态效果。
张雪还将数字技术引入传统苏绣中,在地铁站创作出全球首个沉浸式苏绣数字互动装置——《星空》。观者站在特定区域下,可以看到互动传感等技术呈现出星球绕着太阳转动的动态情景,在欣赏苏绣的同时与之产生交互。
“非遗中拥有大量能展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元素,结合现代科技,可以掀起中国风审美热潮。”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看来,非遗能够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重新认识非遗,同时给予设计师更多重塑非遗、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