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荷亭清暑》
齐白石画荷花取法最多的还是八大山人。湖南博物院藏有一幅《荷叶莲蓬》扇面,上有款识:“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一时高兴,仿于仙谱世九弟之箑上。兄璜。”这幅1901年的画作,是目前能看到的有关齐白石学习八大山人的最早文字记录。
齐白石画稿中有一件用“八大山人本”的双勾荷花稿,以及1917年所作《花鸟草虫册》中《荷花翠鸟》一开,笔墨简略,都延续了八大山人的风神。这套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花鸟草虫册》除第七开以白描法作水仙,追踪金农的“冷冰残雪态”外,其余七开全仿八大山人画风。
齐白石学古人不是简单模仿,而是为了“以古开今”——在深刻领会、融合前人笔墨趣味、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创造出意蕴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一精神也贯穿于他学习八大山人的整个过程中。在50岁时所作《荷花翠鸟》上,齐白石题跋:“懊道人画荷花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世有知者,当不以余言为自夸,耳食者自当窃笑也。”1940年,齐白石在扇面《莲蓬藕》上题跋:“予尝见冬心翁画莲蓬新藕,甚工整。予不愿为。此予之工整者。”在“过于草率”与“过于太真”“甚工整”之间寻求“得其中”,是他所信奉的“作画须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理念的另一种表达,同时也表明他决不愿简单照搬古人。1917年齐白石作《墨荷水鸟》,款题:“朱雪个(八大山人)、李复堂(李鱓)与余同趣,余之作画欲不似二者,固下笔难矣。此幅将不似人,宝辰先生勿谓傍依朱、李也。”学古人,能学到下笔即似,固然极不容易;要想在此基础上不亦步亦趋于古人,则更难。1934年,七十二岁的齐白石作《墨荷蜻蜓》,款题:“一蓬一叶稍似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当其时爱者甚少,白石山人爱者颇多,未免惭愧也。”话似自谦,实则是为终于形成自家面目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