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美术家协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学术支持:新疆艺术学院、新疆画院、新疆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
学术策展人:尚辉
执行策展人:张玉汀
展览时间:8月6日至8月15日
开幕式时间:8月11日上午9:30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光感的色彩节律
——张学芳油画的表现性探索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博导 尚辉
描绘新疆生活的油画作品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哈孜·艾买提具有民俗纪事特征的《木卡姆》,还是克里木·纳思尔丁通过夜色描写民族歌舞的《哈密麦西来甫》,抑或全山石八次赴新疆写生创作的堪称最具有自己油画艺术风貌的《塔吉克姑娘》《诗人》和《老艺人》等,都不难看出新疆独特的民族形象在他们笔下获得的油画艺术升华。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作品也重塑了油画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特征。而张学芳的油画则是继前辈之后对新疆油画地缘风貌的再度深耕,他很少定格那些民俗节庆,也很少描绘那些歌舞风情,而是将笔触伸向现代民族日常生活,探索日常生活瞬间流露出的质朴美感,他敏锐捕捉了亚欧大陆腹地特有的直射阳光,通过阳光的描写不断形成自己具有光感温度的表现性画风。
张学芳为画坛所知的首先是他描写新疆建设兵团生活的作品。他的《大漠圣火》(2009)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当时的新闻媒体对此作多有评介和刊发。这件作品描绘了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开垦荒漠,在大漠野炊,在篝火欢歌的情形。作品感染人的是荒凉漠野没能消磨戍边开垦士兵的意志,而是坚韧的奋斗意志。他们半军半民扎根荒漠,开垦播种,生活的艰苦反而激发出他们献身边疆的理想主义精神。而这件作品以宽幅构图和温暖的调子,展现了身着褪色黄绿军装的文工团员如何与兵团战士围坐一起欢歌笑语的感人场面,他们的眼神无不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朴素的写实语言、激情的神态刻画、温暖的色彩调子,都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
张学芳于1978年新疆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即分配到新疆文工团(现兵团歌舞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虽然这幅画作描绘的是第一代兵团开垦者的艰苦经历,但这种生活故事却在兵团经久流传,他描绘的是他熟悉的文工团员们的工作与生活以及他们在那个艰苦岁月为广大开垦者送去的精神慰藉,歌舞成为那个物质贫瘠时代滋润人们心田不可缺少的甘霖。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湘女吻天山》(2019),是一幅正面描绘兵团战士在烈日下开垦天山的油画作品。富有生活戏剧性的是,一批刚入伍的湘妹子从开垦的天山脚下路过,烈日当头,蒸发的荷尔蒙产生了奇妙的作用,男女战士爆发出的欢笑仿佛穿越时代成为淳朴与真实的凝固。与《大漠圣火》那种写实语言不同,此作并不拘泥于每个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而是以土黄与橙色铺垫,画出荒漠的基底;以土黄和灰绿,画出他们与她们的军装形象;而大笔触的概括与表现性笔触的挥写,则使人物与土地浑然一体。或者说,画面质朴的力量来自粗朴的表现性笔触,从而融混了阳光下的热土与士兵形象,令人感受到那烈日当头的阳光不断流涌的热浪与躁动。
一定是这种表现性的画风与描绘对象形成的某种内在统一,深深地感染了评委和观众。此作成为主题性创作新潮之中不多见的具有表现性的历史题材油画。实际上,表现性是张学芳早在1982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深造之时就表现出的艺术天赋。其时,他在中戏绘制的诸多肖像写生就不局限于对写生对象的真实再现,而是力求强化自己对人物对象的感觉,如《紫围巾少妇》《黑衣女子》和《同学》等形象描写,往往凸显并非来自现场真实的色彩表现。这些色彩既具有画面冷暖上的对比需求,也常常被主观生发和想象,色彩的跳跃性表现大于肖像塑造的真实性。因此,这些色彩的相对独立,也促使画家使用大笔触来实现其在画布上的塑形,并追求笔触的重力与速度。显然,处在“85新潮美术”阶段的中央戏剧学院的深造,打开了他的艺术视野,将表现性画法融入现实生活的描写,也逐渐形成了他油画艺术的探索方向。
他的《小生意》是笔者曾在某次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评审中留意到的惹眼之作。画面吸引笔者的是那种毫无遮掩的真实。因为画布描绘的水果摊上贩卖哈密瓜的维吾尔族父子形象特别真切——看似没有体态造型与色彩调子的修饰,甚至能够嗅到哈密瓜切开之际弥散出的香甜果味,但就是这种没有所谓美感修饰的画面却吸引了众评委的眼睛。因为,此作看似没有太多的油画语言修饰,却画出了新疆中午阳光的炽热,尤其是遮阳棚下父亲的脑门、儿子的脸庞和案板上被切开的瓜瓤上的色彩,似乎都承受了阳光直射的温度,站在画前仿佛都能感受到画中阳光辐射的温度。应当说,画家对新疆这种阳光直射的色彩始终有着一种本能的观察力和敏锐性,这件作品无疑是这种阳光色彩的炽热感表达所构织出的画面色彩表现力,从而使父子那不够整洁的服装乃至处于冷灰色中的杂乱背景都形成了色彩的整体谐调性之中,而画面上端的那几块红色遮棚布设计,则在整个画面冷暖色彩关系的强化上,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色块构成。这幅作品还让人感受到笔触的轻松,许多地方因画得很薄而尽显笔触的动感。
《小生意》创作于2009年,这个时期,实际上标志着张学芳油画艺术创作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旺盛期。他先后完成了《丰收时节》(2009)、《承包田,心相连》(2010)、《渠边纳凉》(2010)、《卖鹅蛋的老妇》(2011)、《巴扎一瞥》(2011)、《稍息》(2011)、《卖羊杂》(2013)、《牛市》(2013)、《出行》(2013)、《打瓜子》(2013)、《春风吹度玉龙河》(2014)、《今日好时光》(2015)、《知心话》(2018)、《小羊官》(2018)、《卖树苗的长者》(2020)、《春的序曲》(2021)和《时代赞歌》(2022)等描写新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画作。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并不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学理念,而是从日常之中捕捉那种毫无掩饰的生活原貌,他喜爱在牛羊市或巴扎里、水渠边撷取新疆本土最具有生活氛围的民生形象,在那些看似杂乱的日常之中定格一种真切。而贯穿于这些作品的,则是直射阳光的表现。不论这些阳光直射于面孔还是服饰,也不论这些阳光呈现出的是天空还是土地,都可以感受到画家如何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形成画面上新的色彩关系。他并非完全采用条件光色来描绘这种阳光在不同物体上形成的真实性的环境色,而是用概括性的灰蓝或浅赭进行画面整体的勾画,笔线在塑形和铺色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力求夸张受光面色彩的处理——这往往是不饱和色彩的运用,与此相同的是,他也不过度强化背光面的深色色度。或者说,他的直射光感表现是通过笔触自身的自由性与表现性,来协调受光与背光这两种色彩亮度之间的反差,从而在画面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灰度上的受光与背光的变化,并由此构成色相上的冷暖关系。这种独到的色彩语言,在《牛市》《出行》《打瓜子》《巴扎一瞥》《春的序曲》和《春风吹度玉龙河》等画作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饱满。
他的这种表现性特征在后期更加呈现出一种主观化的色彩结构。如:《春天里》(2010)以浅淡的绿色构织画面的调性,勾画的人物完全融入绿荫之中;《观瞻》(2021)是一幅从冷变暖的画面色调处理,观瞻的一对夫妻眺望远方,勾线与色彩互为交融并被极度平面化。这种表现性与西方现代主义之中的表现主义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别,因这种表现性减弱了抽象主义的潜意识的本能表现,而体现出一种文化修为的优雅美感。更深刻地说,这些表现不是表现主义的生理本能倾泻,而是中国文化的意象观照,并从笔墨写意转化为色彩写意:如《宅院》(2016)、《乡野》(2019)、《游船》(2019)、《羊肠小道》(2020)、《乡间小道》(2020)和《春意》(2022)等,都注重草书笔线的运用以及幻化性色彩的配置,使日常的宅院和乡村小景在意象之中获得典雅蕴藉的美感表现。
张学芳的主业是舞台美术设计,而他走进艺术之门的则是民乐演奏。他从小酷爱二胡、三弦、竹笛和琵琶,并在兵团歌舞剧团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他全面的文艺才华。他把自己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展览取名为“三度和音”,既是指音乐上相距三度的两个音同时奏出,也暗示了他在音乐、绘画和书法上的全面修养,更指涉了他的油画创作力求打通具象、抽象和意象的表现性特征。他的画作中不乏描写音乐表演的形象,从《大漠圣火》成名作中描绘的文工团员演奏到《春风吹度玉龙河》《时代赞歌》表现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弹唱,再至《春的序曲》等描写的西洋乐器演奏,这些作品描绘的乐手形象比其他画家的音乐画作更加能够体现一种旋律感与节奏性。
或许,张学芳具有阳光直射感的光色表现,从来都是以色彩与笔触的节奏来编织画面内在旋律的,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一种色彩的节律,从而转换为一种音乐节律的色彩表现性。
2024年6月25日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艺术家简介
张学芳,1951年生,江苏无锡人。先后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绘景专业。曾任新疆兵团歌舞剧团舞美总设计师、舞美队队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