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破除“外星文明”猜测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破除“外星文明”猜测

2024-08-05 10:42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破除“外星文明”猜测

黎海超来广州开主题讲座

跨学科考古+跨坑拼合修复 发挥人力和AI各自的优势

此次展览还公布了2号青铜神树数字化复原成果。黎海超在讲座中也提到了青铜神树的制造工艺。“青铜神树并不是一次性浇筑出来的,神树上面的树枝和小鸟都是分开制作,后面再用古代的技术连接起来,就像拼积木一样。”他解释道,这个结论并不是通过表面观察得来的,“我们是对残件做了CT扫描,发现这种连接技术很厉害,在和三星堆同时期的商王朝都没有发现同样的技术。”

黎海超一直认为,考古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考古=人文+科技,我们会用到很多自然科学的方法,比如青铜器研究我们会用到X光机、工业CT,通过透视的方法了解其情况;也可以用材料学角度去看青铜器本身的组织形态。”

他表示,目前人们看到的青铜神树只是一个主体构架,还不是完整的复原。“青铜神树在挖掘的时候其实是被断成成百上千块的碎片,分散在不同的坑里。事实上,三星堆很多器物都是被打碎分散在不同坑里,器物修复是需要‘跨坑拼合’的。”

三星堆的特别也体现于此。“我个人认为,祭祀坑里有些器物是被有意识打碎并分散埋葬的,所以我们在三星堆做器物修复,首先是把坑里的东西挖掘出来,清理完之后再全盘整理,而不只是以坑为单位去整理。”黎海超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这种修复方式相比传统修复会更加困难:“比如有一些器物是被打碎的,其断裂插口会变形,在进行拼合时就很困难;不仅如此,如果器物有焚烧痕迹,插口完全烧变形了,那么在拼合期间难度就会更大。所以现在我们也在考虑,将来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方法,比如根据科技分析成分,或者根据纹饰风格来进行拼合。”

对于科技的运用也是重要考量之一。黎海超称,现在三星堆整体的工作量仍然很大,因为有上万件器物需要整体打通去拼合。“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在跟腾讯数字研究院合作,想利用一些AI数字技术去做拼合。”

但这种AI拼合还处于前期试验阶段。“目前我们只能用拼合难度相对较低的碎片来做试验。但我个人觉得难度还是挺大的,尤其还涉及效率问题。”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黎海超认为还是人为拼合的效率更高一些,“我认为没有必要为了技术而技术,要发挥人和AI各自的优势。”

考古需求证也需想象力 “将来还有很多重头戏”

今年35岁的黎海超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目前最年轻的教授,他认为考古既需要求证,也需要想象力。“我会让自己进入类似于穿越的状态,有时候我就会坐在某个坑的旁边思考,如果3000年前我在这里参与祭祀之类的活动,这里到底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碎掉等等。考古是一件需要想象力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去做求证,用科学的证据结合考古科技来分析复原。这是一件特别有吸引力,也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三星堆此前出土的明星器物之一——龟背形网格状器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网友调侃其为“烧烤架”,而负责该器物发掘的黎海超倾向于称它为“月光宝盒”。尽管目前还未探寻出该器物的用途,他猜测这或许与洪水祭祀有关,“这种青铜网格状器物容易让人联想到竹笼石治水。”

黎海超告诉记者,在挖掘这件器物的背后是一个“惊喜不断”的故事。“当时我正在坑上做记录,突然有个同学说自己发现了一个青铜网格状的器物,我立马觉得这肯定是一个突破性发现,因为此前发掘的青铜器里面并没有网格状器物,这一定是一个可以改变三星堆器物历史的重要发现。”黎海超团队花了很多功夫对其进行清理,而在出土时又发现另外一个惊喜:“我们将其挖出来时,发现它的底下还压着一个黄金面具,以及一些其他的青铜器。”

在网络上关于三星堆的信息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天马行空的解读,而类似于“不敢再挖掘”的传闻也有一些,但黎海超指出,事实上挖掘工作一直未停止。他提醒,网上有些信息是不利于公众了解三星堆的,大家还是需要慎重看待,甄别信息来源。

他表示:“三星堆遗址面积大约12平方公里,现在我们已经挖了2万平方米左右,这也意味着,三星堆虽然已经有了大量发现,但将来还有很多重头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慧琪、程依伦(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