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姜宝昌——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小议山水画写生

姜宝昌——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小议山水画写生

2025-01-17 12:17 文章来源:大众新闻•半岛都市报   分享到微信
Scan me!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姜宝昌,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画家。美术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参加多项国家级展览和课题研究,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个创作理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何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而言之,就是画家要以造化为师,深入自然,观悟察心,通晓自然规律,丰富对自然的精神感受,把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它既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对当下写生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高度概括了“立万象于胸怀”的审美过程,即从自然万象(造化)到艺术意象(心源)。“师造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完成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及山川而取之”的美学命题,即画家要在真山真水的写生中进行审美观照,要做到“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遍历”和“广观”是“外师造化”的重要方法。

“遍历”,需要画家综合自身的传统文学修养去行万里路,通晓诗词、书法能使绘画雅正,不流俗。比如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何加林创作的《仁怀山区写生》《柳坪写生》两幅作品,他以空灵的笔墨描绘了古村、老树、菜田等诗意化的乡村美景,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在作品中弥漫。这是他遍寻传统村落,以诗达意,以画存形的结晶。画家要带着一颗文心,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热情遍游山川,在客观实景的游历中将审美体验与创作融会贯通,使传统笔墨精神与时代物象表达相统一。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 资讯快报
  • 学术交流
  • 市场透视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