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昌,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画家。美术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参加多项国家级展览和课题研究,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个创作理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何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而言之,就是画家要以造化为师,深入自然,观悟察心,通晓自然规律,丰富对自然的精神感受,把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它既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对当下写生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高度概括了“立万象于胸怀”的审美过程,即从自然万象(造化)到艺术意象(心源)。“师造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完成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及山川而取之”的美学命题,即画家要在真山真水的写生中进行审美观照,要做到“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遍历”和“广观”是“外师造化”的重要方法。
“遍历”,需要画家综合自身的传统文学修养去行万里路,通晓诗词、书法能使绘画雅正,不流俗。比如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何加林创作的《仁怀山区写生》《柳坪写生》两幅作品,他以空灵的笔墨描绘了古村、老树、菜田等诗意化的乡村美景,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在作品中弥漫。这是他遍寻传统村落,以诗达意,以画存形的结晶。画家要带着一颗文心,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热情遍游山川,在客观实景的游历中将审美体验与创作融会贯通,使传统笔墨精神与时代物象表达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