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敦煌壁画中的春日序曲

敦煌壁画中的春日序曲

2025-02-27 13:33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耕作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舞乐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筑陂处处待春耕

春天,对农业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春耕了。南宋诗人陆游在《北园杂咏之五》一诗中写道:“筑陂处处待春耕。”意思是说人们在各处修筑堤坝,准备迎接春天到来的忙碌耕种。元朝的吴澄也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意思是说春季在五行中归属为木,草木的生长离不开水的滋养与浇灌。因此在二十四节气里立春节气之后到来的就是雨水节气了。在敦煌壁画中有关水源、有关农耕的内容较多。民间谚语用“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来盛赞春季雨水的重要作用。在榆林窟第2窟壁画中有一幅“山间流水图”:画面上赭黄色的两山之间是奔涌的流水,大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画面的下半部分是蓝汪汪的一大股清澈的活水,这水大概就是杜甫笔下“知时节”的“好雨”了。

在莫高窟第296窟壁画中有一幅“耕作图”:画面重点表现的是一黑一白两头耕牛正在农人的指挥下奋力劳作。两头牛的动作整齐划一,都是右前蹄抬起,左前蹄微屈,后面两蹄深蹬地面。画面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它们竭尽全力的样子,令人动容。在两头牛的身后是赤身露体、挥汗如雨的农夫。四围环境是青山隐隐、绿水潺潺。只见农夫右手扶犁、左手高抬,身形高大健硕、目光坚定自信。在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也有一幅“耕作图”: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较为详尽地描画了井然有序的耕种场景,环境色彩柔和明艳、人物情态祥和而喜庆,充满了劳动的快乐与生机。图画重在表现劳动中的农人形象,场景中共绘有八个人物,六男两女。有趣的是六位男士都是正面形象,两位女士全是背面形象。下层部分中有一女两男三个人物、一红一黄两头耕牛。画面右首背对着的是一位体形丰腴的女子,她左手托举着方形的黑色食盒,显然她刚为家人精心准备了丰盛午餐,并且已经送到了地头。而头戴草帽、身体微蜷、双手扶犁的男子正在奋力犁地。在两头牛的前面是一个手持镰刀、动作娴熟地收割麦子的男子,穿着长裤,戴着草帽,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上层部分中有一女四男五个人物、农具家具两件。画面左首有一男一女正在“扬场”,手持长柄扬场农具的男子和手持长柄扫帚的女子正在配合默契地劳作。

宋代诗人苏辙在《春日耕者》一诗中写道:“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意思是说春天来了,人们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他们之间相亲相爱;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一些可以充饥的食物。这首诗质朴灵动、意味隽永。诗中所提到的喧腾的春景在前面壁画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从中也可以进一步体会敦煌壁画现实化、世俗化的特质。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