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唐的春日相逢
李唐提起画笔,是在一个春日。或许,是在暮春。那是一场浩荡春日里的相逢。楸树花开,满眼繁花,淡入粉云青雾。在漫长的日子里,诗情总是忽高忽低,就如起伏的命运。
李唐《万壑松风图》画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这幅画与被董其昌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溪山行旅图》,宋神宗最欣赏的宫廷画师郭熙《早春图》,并称为北宋三大巨碑式山水画,同时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三宝。
人生在世,可以留下些什么呢。当年,五十多岁才考进北宋画院的宫廷画师李唐,他铺开三拼绢,在尺寸很大的绢上绘下这幅画。在时间的深处,《万壑松风图》讲述着甲辰春日李唐所能感受到的天地万物,后人常称之为宋人庄严的宇宙精神。无疑,宣和六年,落笔万壑松风之时,李唐并不知道,这幅画以后会成为后世的传奇。
万壑松风图南宋 李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立轴 绢本 设色187.5x139.8厘米
确实,谁能想到呢。世事如此变迁,让我们想到那遥远的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那极寒的天气,开封城被金人围困将近半年后失陷,宋徽宗、宋钦宗与数千名宗室和宫中侍从被掳走。毕竟,连宋徽宗自己也无法想象,当他在二十多岁时就创造一种用法瘦劲,舒展遒丽的楷书字体“瘦金体”,他创造的并非有情天地。他的王朝的覆灭,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条漕船将要撞上虹桥,众人惊慌失措的神情,已见端倪。
北宋灭亡,李唐流亡到南方。李唐,字晞古,约生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8)。南宋邓椿《画继》卷六:“李唐,河阳人。离乱后至临安。年已八十。”南渡后,李唐成为宋高宗在临安重建宫廷画院的关键人物,他的水墨粗筆山水和截景式构图,也影响着南宋初期的山水画坛。
我想,就画家而言,他落笔的时候,哪想到世事这般变迁,也哪有想因这幅画而留名的野心。画面的青绿与赭石色已经深深地进入绢面,这种赋予的对话的维度,将自己最抒情的美学,带着更细密的顽强的元气,这绝不是运笔中的冒险,而是退后一步,凝聚心神,向前一跃,进入他自己的前所未有的超验体会之中。
而我说的退后一步,也许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理由。李唐积累前人所有的技法与经验,手法也更为精细繁复。青绿山水、细笔和水墨逸笔,与其说这是诗意的境界,更不如说是结结实实的存在。线条、大斧劈皴、水墨晕染,早已凝缩了时光的荒寒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