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李唐:那一场浩荡春日里的相逢

李唐:那一场浩荡春日里的相逢

2025-03-18 11:27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那海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立轴 绢本 浅设色 206.3x103.3厘米

关于山水画,读宗炳《画山水序》,只得二字,“畅神”。《万壑松风图》则以“大斧劈皴”写成高大主峰,中峰鼎立。云烟缭绕,古松满谷,泉水迂回喷流,气势恢宏。它有着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当年,荆浩隐居在太行山,太行山是他的创作主题,从而荆浩开创了北派山水。烟云迷蒙的江南给了董源淡墨轻岚的画意,人称董源是南方画派的鼻祖。陕西人范宽隐居终南山、太华山,《宣和画谱》记载范宽常年隐居终南山,他在画中使用的“雨点皴”“钉头皴”,就是根据终南山的地质面貌来表现的。同是河南人的郭熙、李唐,对太行山脉的体悟,则已上升为一种心灵的感受。

我们看到《万壑松风图》中李唐师法前辈的痕迹,有“宋初三家”中关仝、李成、范宽的笔法,也有他们阔幅全景式的构图。就好像雪轻轻飘落在庭院然后堆积起来一层,李唐的感受也在不断堆积。

不由想起画坛延续这一文化命脉的黄宾虹。黄宾虹师法古人,大量临摹范宽、李唐的作品,在他看来, “宋画如夜山,层层深厚”。 山水画经历千年,黄宾虹的“内美静中参”可以说是传统的总结与延续。

绘画当然是诚实的。一下笔,你一生的经历,你的感受,你试图表达与挣脱的,都在你的作品里。

李唐笔落之时审美的悲欢

癸卯五月,我赴北魏古寺青州广福讲寺,见远山有摩崖石刻“妙法莲华”,与山寺浑融,初夏的风起,万物明丽,衣衫随风律动,便有六朝人铭志所云之感:

若生天上,生于诸佛之所。若生人世,生于自在妙乐之处。

这番自在与达观之心,如见李唐《万壑松风图》。

我们愿意相信,画《万壑松风图》时的李唐,落笔之时,内心沉静。窗外风声绵密,如同人在山谷,听辽阔宇宙之音。或许,在李唐看来,生命中鲜活的部分,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庄严,是比他更早进入画院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少年之气,是宋徽宗《瑞鹤图》中那一抹醉人的天青色,也是扬无咎所画之“村梅”的烂漫与素朴,也是自己落笔《万壑松风图》之时这一场浩荡春日里的相逢。

春日,泡桐树开着紫色的花,花影深深浅浅,人见之便想到春和景明。我们试着感受《万壑松风图》当时的色调。它曾是一幅明亮的画作。那时的画面,应该有着赭石色的山体,针叶上那浓重的青绿,空气中游荡着遥远的松林的芳香。如今渐次被空旷的时间稀释。发黑的绢,绿色颜料的痕迹斑驳可见,审美的悲欢,沉淀在这千年来的阵阵松涛中。

一个时代,每个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沉淀了对这个时代的表达。它能否构建它的审美与情感世界,也取决于它召唤怎样的观者。

《万壑松风图》中,山岗、峭壁、松林、山谷,沉稳厚重地展现深谷松风的场景。画中,恒久不变的客山奔赴,主峰高耸,落满松针的山间,有一条不知名的路。每每观此处,我总在想,它通向哪里,它往哪里去,曾有怎样的人踏上这条路,如今他们又在哪里。

这种感觉,就如三月的时候,檫树有了绿意,桃花、杏花、油菜花,烂漫在这水雾氤氲的江南的土地上。那些一掠而过的景致,也是最能拨动微渺的心绪吧。

当年北宋翰林图画院考试中夺魁的李唐

一根挑起酒帘的竹梢,在小溪桥畔竹林深处若隐若现。

北宋政和年间,徽宗设翰林图画院,画院被置于国子监之下管理,画家地位空前。据说当时考生源源不断来到画院参加入学考试,希望能进入画院学习,但很多人都被拒之门外。为选拔优秀绘画人才,徽宗亲自命题。

宋时东阳人俞成《萤雪丛说》记载,宋徽宗曾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最打动徽宗的一幅画是,画者没有直接画出小酒馆,只是画了一根挑起酒帘的竹梢,在竹林掩映下若隐若现,暗示有酒家的存在。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李唐。

明代唐志契著作《绘事微言》也记载了这个有关李唐的小故事。说的是“诸人均着笔于酒家之上,独李唐迥然。徽宗喜其得诗中锁字之趣”。也就是说,考生们都着笔在“酒家”这个词上,只有李唐斜挑出一幅酒帘,从“虚”处着手,切合“锁”之深意,暗示有酒家的存在。宋徽宗很是欢喜。伊佩霞《宋徽宗》中,援引艾朗诺的话说,每次获得第一名的画师都是“将诗歌艺术长期以来最看重的理念转化融入绘画艺术之中:捕捉文字背后的意境”。

此时李唐作为第一名的考生,我想他或许记起了黄庭坚《题摹燕郭尚夫图》所提到的鉴赏原则:凡书画当观韵。

《万壑松风图》之“韵”在于画面元气淋漓的生命力。这是绘画中鲜活的部分,是无限接近大自然的尺度。变化多端的皴法、山体的质感,可谓“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显然,它的内里,还蕴藉着一种更深沉、更有力的东西。

那么,当李唐画下《万壑松风图》,画家一定是意识到天地的壮阔、宇宙的洪荒,始终有一双人类的眼睛,注视着辽远的时代。

李唐南渡奇遇

李唐画下《万壑松风图》三年后,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靖康之难”(1127年)发生。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腊月二十九日的《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追慕当年盛世,担心年代久远“失于事实”,也是徽宗执政二十多年汴京城繁华实录。每每读这样的书,总有一种唐代僧人贯休诗句: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北宋汴京,一梦繁华。多年后,人们翻开这本书,如同华胥之梦,犹有不真实之感。置身这一庞大历史背景之下,李唐留下不同寻常的经历。

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宋高宗赵构南渡。李唐也流亡到临安,兵火之中,李唐从中原出发,绕道太行、江南等地,横穿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江河,大河苍茫,风雨兼程。

李唐行至太行山时忽遇匪盗。后者劫掠其所携带的行李财物,发现不过是笔墨纸砚。庄肃《画继补遗》、夏文彦《图绘宝鉴》古代画史都记载了这段历史,也介绍了李唐的第一高徒萧照:

靖康中,中原兵火,(萧照)流入太行山为盗。一日,群盗掠到李唐,检其行囊,不过粉奁画笔而已,遂知其姓氏。照雅闻唐名,即辞群贼,随唐南渡,得以亲灸。——庄肃《画继补遗》

说的是在兵火战乱中,逃难中的李唐在太行山,被一群盗贼抓获。这是怎样心惊胆战又困苦的时刻。传奇的是,盗贼中一个叫萧照的人,看到行囊中散落的粉奁画笔,这才明白眼前这位老者就是大画师李唐,当即跪拜认师。这个如同戏剧般圆满的情节,成就了绘画史上重要的画家萧照。

我们在李唐弟子萧照传世画迹《关山行旅图》中,可以看到当年的场景,穿行在太行山脉,那些行旅的人们。或许就是南渡之景。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