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作为东方艺术的至高形式,历来承载着“技”与“道”的双重维度。欧阳中石先生提出的“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这一命题,看似与传统“勤能补拙”的认知相悖,实则蕴含着对书法本质的深刻洞察。此论并非否定练习之功,而是强调书法学习须以“学”为根基,以文化浸润为路径,以理性思辨为支撑。他所言“学”与“练”之别,本质上是“智性活动”与“机械重复”的哲学分野。
欧阳中石(1928年10月—2020年11月5日)
“学”指向对书法规律的理性认知,包括笔法源流、结体法则、章法逻辑的体系化研究。欧阳中石以“打靶瞄准圆心”为喻,强调临帖需先“学其精髓”——通过读帖解析古人用笔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枯润变化,进而理解“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笔法玄微。
单纯的“练”易陷入“熟而俗”的窠臼。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曾批判“徒逞姿媚”的书写者,恰因缺乏对“法”的学理探究。欧阳中石指出,若仅以肌肉记忆为目标,纵使日书万字,终难突破“匠气”桎梏。此观点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刻意练习”理论相呼应:唯有在明确问题意识与改进方向的框架下,技术训练方能转化为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