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校雠之功与学术之魂——评孟云飞校订本《书学名著选》

校雠之功与学术之魂——评孟云飞校订本《书学名著选》

2025-04-11 13:30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赵家琦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赵家琦/文

于安澜(1902—1999.8)

于安澜(1902—1999.8),原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男,汉族,河南滑县人。先后求学于河南汲县省立十二中学,中州大学预科继入该校中文系,毕业后任师范学校教师年余,后考入北京私立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声韵学。1949年后定居开封,执教于河南大学。自幼喜好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董其昌楷书,继而倾心于苏、黄、米、蔡诸家,后专攻篆书。所作法度谨严,清逸古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收入作品专集或在《书法》杂志、《书法报》等发表,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碑刻。著述甚丰,擅长中国画史,主要有《汉魏六朝韵谱》《画品丛考》《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第一辑、《书学名著选》《历代书法源流表》等。亦擅国画,以山水见长,兼作花鸟。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平原师范学院教授、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于安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献学、语言学专家,同时也是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书画学专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书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画品丛书》和《书学名著选》等著作中。这些著作不仅汇集了中国历代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书画学文献,还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书画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20世纪中国书画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书学名著选》是于安澜先生的遗著,由孟云飞博士校订,于2010年10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书法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堪称20世纪中国书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之一,至今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书学名著选》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书学典籍中,精选了2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书学名著,内容涵盖了书史、书论、书品等多个方面。这些选文不仅涵盖了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还体现了中国书法理论的精髓。于安澜先生在选编过程中,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非凡的学术眼光,所选文献基本上做到了不缺不滥,宽严适度。

校雠之精:版本考辨中的学术对话

孟云飞博士的校订工作,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他对于安澜手稿的梳理,既保持着对前贤的敬畏之心,又展现出当代学者的批判意识。在《书学名著选》的版本处理上,校订者采用"底本为主,参校为辅"的原则,对1943年开明书店初版本、1962年修订稿本及多种传抄本进行系统校勘。这种多版本互校的方法,不仅厘清了文本流传过程中的讹误衍脱,更通过校记的详尽著录,构建起清晰的版本谱系。

校订过程中对《法书要录》《墨池编》等重要书学典籍的引文处理尤见功力。如对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哂其无骨"句的校勘,校订者不仅依据宋刻《太平御览》补正了通行本的脱漏,更通过考辨"无骨"与"乏骨"的语义流变,揭示了书学批评术语的历时性演变。这种融版本校雠与语义考释于一体的整理方式,使文本校订超越了简单的文字订正层次。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