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欧阳中石:“学”与“练”——本末之间的人文叩问

欧阳中石:“学”与“练”——本末之间的人文叩问

2025-04-14 09:2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欧阳中石先生曾言"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时,这并非对技法训练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书法本体论的哲学叩问。在当代书法教育过度技术化的浪潮中,此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书法作为中华文化道统的物化形态,其生成逻辑绝非肌肉记忆的线性积累,而是文化基因的深层编码。

《书谱》有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早已揭示书法认知的二元结构。"察"指向理性认知,是对笔法、结构、章法的解构分析;"拟"则是感性实践,属于身体记忆的具象操作。欧阳先生的论断恰是对当代书法教育本末倒置的纠偏——当下的书法课堂充斥着对"拟"的执念,却严重缺失对"察"的培养。

欧阳中石:“学”与“练”——本末之间的人文叩问

从存在论看,书法作为"载道"的艺术,其形而上层面承载着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之趣、禅宗的空灵之境。王羲之《兰亭序》的流美飘逸,既是对魏晋玄学的笔墨诠释;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郁勃奇倔,更是忠义精神的血泪凝结。这种超越形式的道体,绝非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触及。

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艺术升华,本质上是文化基因的视觉编码。从甲骨金文到篆隶楷行,每个书体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精神结构。学习书法的过程,实则是与数千年文明对话的时空旅行。欧阳先生强调"学"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文化传承的自觉。

《书筏》曰:"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笪重光的洞见

指向书法学习的核心——笔墨背后的文化逻辑。颜真卿的雄浑源于盛唐气象,赵孟頫的流丽折射元代文人的雅趣,董其昌的萧散映照晚明士人的玄思。这种文化密码的破译,需要扎实的文史哲修养作为支撑。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