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美在中国:明代国画题跋赏析》新书首发式在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举行。本书作者、北京大学书法硕士(师从王岳川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助理王稼丰,保定学院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刘世斌一起为读者揭秘了中国画题跋背后的故事。题跋是一种文体,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说得清楚:“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画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掇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在河北美术出版社推出的《美在中国:明代国画题跋赏析》中,作者用优美而有趣的笔调介绍了包括文徵明、唐寅在内的50多位明代画家的画作、题跋以及背后的故事,帮助读者感受明代画坛的风貌以及文人的雅趣,学习如何品评和鉴赏书画题跋。
王稼丰、刘世斌为现场读者讲解了题跋背后的故事王稼丰表示:“鉴藏、题跋、著录等一起构成书画作品的完整形态,它在物质上有工具、笔墨、装裱、递藏、题跋等维度。其中,题跋是书画鉴藏的最主要的批评形式,也是当事人亲笔写下的书画的接受史。《美在中国:明代国画题跋赏析》包括对题跋方法的阐述、对具体题跋的展开、对题跋手法的解读等内容。”通过题跋的形式,读者可以深入地理解古代书画。王稼丰介绍:“有了题跋之后,读者可以看到一幅画完整的、丰富的形态。比如吴伟《武陵春图》,没有题跋,大家会把它当作一幅普通的仕女图。但有了题跋,这个人物背后有怎样的命运,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故事,作者对她有什么样的情感,不同时代的收藏家、不同的人看到这幅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这是跨越了几百年的一代一代的情感和共鸣。”刘世斌表示:“这本书打破了美育图书的传统范式,是一座桥——一端连着明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山水的痴狂、对命运的豁达,一端通向当代人对生活之美的觉察、对精神世界的滋养。当古人的题跋化作现代人的生活智慧,美育就真正融入了日常。”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国画之美不仅是笔墨,《美在中国:明代国画题跋赏析》可以让大家看到书画背后的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对于专业读者来说,可以在这本书的笔墨之外看到文本、体例,在技法的基础上补足情、理,从而掌握题跋,以求达到艺文兼备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