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鸣1951年生于上海,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院及上海戏剧学院油画系;1981年任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教师,后赴美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研习。现为旅美画家。
1987年首次在纽约著名的瓦列·芬得莱画廊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中国福建惠安海滨渔村系列油画,获得成功。其后,与芬得莱画廊合作的三年中,在美国芝加哥、佛罗里达及法国巴黎的芬得莱画廊相继举办画展。
1990年与兄长陈逸飞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兄弟画展,从此进入哈默画廊。作品在纽约林肯中心、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等美国画廊展出,在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画展。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企业和个人收藏。
陈逸鸣,是作为一个“海派油画”的传承者和开拓者的重要代表画家身份,出现在中国油画谱系中的。“海派”者,“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谓也。上海是中国油画的“摇篮”和“发端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就已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海派油画。当年上海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洋画运动”,这里有它滋生繁衍的土壤和气候,更有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和宽广襟怀、将艺术视为终生追求目标的艺术家。从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关良、吴大羽、俞云阶,以及近几十年来许多各具风格的海派油画家,一直到陈逸鸣,时序递进,薪火相传,陈逸鸣以其纯正的“海派文化”品格的油画创作和艺术实践,名至实归地成为当代海派油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上海,是陈逸鸣出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作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置身在历经久远的年代发展起来的上海人文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油画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汹涌澎湃的气势,却蕴涵着淡雅柔美、温馨灵巧和从容舒徐的无穷意味。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平和恬淡、闲适悠然的风土人情和生态意象,与江南文化相互映照。也是在海派文化对陈逸鸣无处不在的熏染陶冶下,使他得以将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氛围和生活气息拉回到现实,将传统与现实,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使作品成为海派文化背后令人感动的姿态、表情和乡音。从这个意义而言,是上海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是上海造就了他的油画艺术。
陈逸鸣作品中所表现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审美旨趣,与上海这座多元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的文化性格正相契合。陈逸鸣在高度物质化的都市中凝视和沉思,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份幽婉的诗情,并且努力在这个消费性的商品世界里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精神空间。他用形象的视觉特征和色彩,承载起了他对上海都市生活那份沉甸甸的情感的重量,成为表达他对海派文化审美意蕴的符号性的特征语汇。他的“海上淑女”系列作品,通过他的提炼和重组,抽离了原有形象的固有意义,在更为深邃的文化层面上,完成了对传统观念和审美价值的当代阐释,与此同时又依然保持和洋溢着浓浓的海派文化的气息和色彩,画面呈现出一种愉悦惬意的情调,从中感受到一股纯正的“海味”。
就城市本身而言,如今的上海已逐渐淡化了海派文化所赐于的各种气息和色彩,都市里的人以近似类同的生活方式出现和消失,整个城市仿佛就在一种失忆症中存在着。如今陈逸鸣以他的文化积累和生活体验,顽强地从失忆的城市中突围而出,用他的画笔努力恢复海派文化曾经辉煌的记忆,唤醒了人们对于都市亲切温馨的怀旧意绪,对急剧变化中物质时代的当下状态作出新的判断和认知,重新进入海派文化自由无羁的原生状态。而在这过程中,又实现了陈逸鸣自身对于海派文化的“价值皈依”,他的作品也因此确立了在海派油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