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Sebastian Haas《光屋》(细节图),图片由量子画廊提供
在这个科技与技术愈加发达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为“创作的本质”及“艺术的未来形态”下定义——从某些方面,机械已经可以替代艺术家的手进行创作。在交互程序的设置下,观众可以参与和影响创作过程,因而所产出的成果也不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功劳”。
早在1927年,电影《大都会》就对机器人代替人类的可能进行了设想。今天,在量子画廊开幕首展中,曾经的那些“异想天开”已在在这里被真正实现——机器设备成为了 “代班艺术家”,在没有任何人在场的情景下勤勤恳恳地进行着自主创作。观众不仅可以在空间中欣赏和感知这些作品中的运动、变化以及内容的自我生成,也可以通过声音交互影响并“参与”这场由人类设计、机器实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