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中的“物之魅力”(组图)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中的“物之魅力”(组图)

2019-08-05 11:06 文章来源:ARTFORUM中文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展览现场,2019.图为王晋和梁绍基作品.©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巫鸿拒绝把这些作品用概念艺术等现有词汇概括。正如当年高名潞发明“公寓艺术”一样,巫鸿希望以这些艺术家的实践为案例和论据,来阐释他发明的“材质艺术”一词。所谓“材质艺术”,是指那些“目的在于让‘物质’成为哲学、政治、社会学、情感以及美学表达主要载体的艺术作品……(以期)实现两个目标:推翻既定的艺术形式,以及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通过强调作品中材料——丝袜、绡、蚕茧、香灰、塑料等——的“非传统”特性,策展人试图重新构建“材质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地位,“发现”和“诠释”一个重要的“非西方”艺术现象。

这个策展概念不免让人觉得穿凿附会。一百年前达达主义艺术家雨果·鲍尔(Hugo Ball)用身体表演作为作品之后,创作材料和艺术形式已没有局限。美国60年代的极简主义作品更是脱离了任何具象表现,把关注点集中在材料质地、形状、颜色本身及其与环境产生的关系上。中国艺术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有机会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时,的确有人鲁斤燕削放弃绘画或尝试不寻常的绘画材料。但90年代,特别是一些旅居西方的艺术家回国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逐步向全球艺术语言和形式靠拢,试图在“非传统”材料方面另辟蹊径的尝试慢慢消失。21位参展艺术家里,除了刘建华的关注点在突破瓷的原料、上釉、质感的极限以外,其他艺术家都不是针对材料,更谈不上借此反叛和创新。正如芝加哥斯玛特美术馆全球当代艺术策展人欧莉安娜·卡基奥(Orianna Cacchione)在展览画册文章中的梳理(卡基奥在文中没有一次用到“材质艺术”这个词),从非绘画的视角观察中国艺术发展是一个可行的想法,但发明一个宣言式的专有名词似乎多此一举。如果说过去30年存在过追求极端材料以达到颠覆目的的艺术家的话,估计只有张盛泉(大同大张)。他于2000年用放弃自己的生命作为最后的作品,来否决艺术的意义。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