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魏晋时期的文房器用:仲将墨与韦诞笔(组图)

魏晋时期的文房器用:仲将墨与韦诞笔(组图)

2019-08-07 14:24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余丽芳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南朝青瓷棒槌形水注,高6.1厘米、长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南朝青瓷棒槌形水注,高6.1厘米、长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东晋青釉龟形水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砚在当时除了作为文房器用,还被当作化妆用的“黛板”,配合香薰,用于“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颜氏家训·涉务》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友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魏晋时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窥一斑。

四、魏晋时期的纸

以往人们多认为,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据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造纸术至少早在西汉初期即已出现,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残片,以麻为原料,纸质较粗,色黄,造纸技术水平较低。东汉前期在蔡伦的主持下,造纸技术出现一次飞跃,造纸原料的拓展是造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汉时期的纸大都以麻为原料,蔡伦时代,增加了树皮和渔网,此后各种树皮纸纷纷问世。魏晋时期发明了桑皮纸、藤皮纸。汉末建安年间出现了著名的造纸家左伯,齐萧子良称其纸“妍妙辉光”(《与王僧虔书》),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没有把左伯纸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汉虽有纸,但并不普及,书写材料为简和纸并用。及至东晋末年,桓玄下诏:“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又曰:“玄令平准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总精令速作之。”(《太平御览》文部卷21)此后,纸张代替简牍,成为朝廷公文的书写载体。纸的推广普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昌盛。但受生产技术限制,纸张多不大,一尺见方左右多见。因书札、写经等都在一尺见方的纸上,文书尺牍由此而得名。这也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形式与风格的形成,传世的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及楼兰出土残纸等即是尺牍的典型样式。

在汉代改进造纸技术的基础上,魏晋时造纸原料日益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此外史料记载还有用海苔所造名纸—侧理纸。“张华博物志成,晋武帝赐以麟角笔管,辽西所献也,青铁砚用于阗所上铁为之也,又赐侧理纸万蕃,南越所贡。汉人言陟釐,与侧理相乱。盖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王子年《拾遗记》四库全书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30)还有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30记载“王羲之制榖藤二皮之纸”,又“王羲之少年多用紫纸,中年用麻黄纸,又用张义制纸,取其流丽便于行笔。蔡中郎非流纨丰素不妄下笔”。海苔纸和紫纸,今已不见。从史料记载中可见魏晋人追求书法上的美对纸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但名纸尚未普及,造纸技术还未到巅峰。

1964年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东晋纸本绘画《墓主人生活图》,纵近半米,横一米余,由六张麻纸连拼而成,是现今所见最早纸本绘画,也可见当时绘画用纸之一斑。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