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青瓷雅好(组图)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青瓷雅好(组图)

2019-08-16 10:03 文章来源:北京画院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青瓷一直受到文人的广泛青睐。自古以来,中国贵族和文人就有佩玉的习惯,“君子以玉比德”,视玉为人格的象征,把玉同人的精神世界、行为举止和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要求人们的品质要像玉一样洁净。青瓷因其釉色而有“青玉”的别称。因此,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烧造成熟的瓷器类型,青瓷从其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极高的文化内涵,烧造完美的青瓷釉色温润如玉,也由此更加受到文人的喜爱。

青瓷在东汉时期创烧成功,以南方的越窑系和瓯窑系为典型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形制与品类日趋丰富,形成了中国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因为这一阶段中国东南地区相对稳定,因而生产较为发达,如瓯窑和越窑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兴起的。北方地区战乱频仍,但也不乏精品面世。此时的青瓷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厚重沉实;施釉技术仍未能完全妥善地处理去掉釉料中所含的铁元素,釉面仍以青黄色或黑色为主;施釉工艺也处于转变期,质量不算稳定,故有的产品釉面润泽细密,而有的稀薄干涩。青瓷品类主要集中在日用器和明器上,器物造型和装饰特征既吸取了前代的陶器、原始青瓷、青铜器、漆器、木器等的特点,同时也有时代风格的创新。制瓷工匠们较为注意产品的外观装饰,运用了多种手段来美化产品,有的器物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北齐)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29.3厘米 横122.7厘米 〔美〕波士顿美术馆藏

青瓷在晋代有“缥瓷”之称。“缥”原是指丝织品的淡青色,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曾在其《笙赋》中有“倾缥瓷以酌醽”之句,即用“缥色”来形容胎体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的青瓷,这是浙江温州地区的瓯窑系青瓷产品的典型特征。而以浙江龙泉为主的越窑系青瓷,其釉色则较为浓重,“千峰翠色”“明月染春水”等诗句就是后代文人对越窑青瓷的赞美。现在存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中,有大量的酒具、茶具、香具和文房用具,可见当时青瓷已在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羽觞俗称耳杯,器身椭圆形,两侧各有一个弧形耳,可用来饮酒,或者盛放羹汤,盛行于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其形状像雀,两耳像雀的双翼,人们在“曲水流觞”的活动中,在耳杯上插上羽毛,催人快饮,故名“羽觞”。史上最著名的“曲水流觞”活动当属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组织的那次雅集。东晋贵族、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位好友,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羽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羽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在这次“曲水流觞”的活动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活动结束后,微醺的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乘兴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这次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被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