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青釉三足瓷砚
狮子是典型的非洲动物,从两河流域东传,主要分布在伊朗南部、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中国不产狮子,但是在战国时期就听说过狮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狮子艺术形象,大约在西汉时期已经定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狮子这种外来动物及其图案形象主要通过与西域各国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沿丝绸之路从伊朗、印度,经阿富汗和中亚到达新疆,进入中原地区。狮子形象凶猛,传说可以食虎豹,更可以辟邪,因为其特殊的威力而受人崇拜和喜爱,逐渐成为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重要素材。东汉以后,中国艺术中用石刻狮子镇门、镇墓的形式越来越多,这种传统也是沿丝绸之路而来,而且一直在延续,从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建筑,都可以找到不同的狮子形象,而它们相同的作用都是“镇守”的功能。
狮子在佛教中具有某种神圣性,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佛教经典中,对狮子也非常推崇。佛经常用“狮子吼”来比喻如来说法的威力,形容佛讲法如狮子威服众兽一般,能调伏一切众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神仙传说与佛教文化的杂糅,沿丝绸之路而来的狮子,其形象进一步被神化。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净土信仰与西汉中期以来的西王母和不死仙药为中心的西方求仙信仰相结合,南朝梁周舍(469—524)作《上云乐·老胡文康辞》中提到的“西方老胡,厥名文康……凤凰为老胡家鸡,狮子为老胡家狗”把西方仙人“老胡文康”形容为生自上古,长生不死,能歌善舞,又善弄凤凰狮子,“蛾眉临髭,高鼻垂口”,长相与丝绸之路上的胡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