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青瓷莲花尊
湖北省博物馆藏
佛教在东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到东汉末年已渐成气候,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主要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到了三国时代,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作为外来信仰的佛教因其“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等教义伦理与中国当时流行的神仙信仰有相通之处,开始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影响。寺院的修建以及与佛教信仰相关的物质文化载体在信众中的传播,使此时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以一种通俗信仰的形式进入中国,与流行的道教思想并行发展。同时,由于乱世生活带来的痛苦,人们渴望太平盛世,提出行善乐施便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教受到人们的欢迎,佛教信仰的传入使民众之中兴起出世的愿望。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佛教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并留下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东晋是西晋王室逃避战乱渡江后建立起来的政权,随着大量的北方士族贵族南迁,玄学在南方兴起,此时佛教在南方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因而出现了玄佛合流的趋向。到了相对稳定的萧齐政权和萧梁政权统治时期,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笃信佛教的统治者广建寺院,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充分体现南朝皈依佛门之风极盛。此时由于佛教影响,青瓷上盛行刻划莲瓣、莲花、忍冬纹等装饰元素,也出现了“莲花尊”这类独特的器型,北方和南方皆出土过精品。
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艺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反映在青瓷器具的审美风格上,既体现出当时丝绸之路影响下的多元文化因素,也呈现了文人这个特殊群体所重视的玄学和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征,以及文人士大夫在战乱时期推崇的避世、尊佛的思想,对后世的青瓷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