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制作
古籍修复——紧握文化的脉搏
古籍在传承过程中会面临絮化、鼠啮、虫蛀、烬毁、老化、霉蚀、缺损、粘连、酸化等问题,对于不同的古籍,不同的破损情况,所需要的修复工序也并不相同,总体来说有拆书、登记、记录、清洗、修复、折页、还原等基本步骤,需要根据古籍的破损情况进行具体修复。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能不修则不修”,修复过程中也会尽量减少对古籍的改变……修补好的每一页,都要用石板压平,裁剪,整理,按原来的折痕复原,重新装订,最后放入古籍特藏室进行保存。
在海南省古籍修复专家黄文锋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逐渐熟悉了古籍修复室内的特殊工具,尝试挑选和待修复古籍的颜色、纹理、材质最相近的修复用纸,制作适用修复的浆糊,并学着静下来专注修复一页古籍,这是一项考验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只有经历长时间的打磨,才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
古籍得到妥善的修复,文明也会得到延续,历史脉搏也会有力地跳动,继续千百年……
地方文献保护——传承海南人民的记忆
海南省地方文献资源具有藏量少、类型单一、数字化资源少的问题,还面临着一定的整理、开发、利用问题。海南省地方文献中心与古籍保护中心合并后,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文传播学院各专业同学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的参与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实施条件,除了继承发展先前古籍保护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良传统与实践成果,“古籍丛中一回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增加地方文献保护的活动内容。
在地方文献区的书库中,队员们对海南省图书馆近期征集与受赠的海南省地方文献进行登记、分编、整理、上架、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等工作,为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打下基础,加强资源共享,以供广大读者阅读、研究和使用。
队员们根据目录索引,寻找尚未编号上架的地方文献,将海南各地的地方志、历史年鉴与少数民族文化汇编等丰富的地方藏书按序整理,丰富海南省图书馆的地域特色,以满足人民群众与社会发展对于地方文献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为保存好海南人民历史发展的宝贵记忆做出贡献,为今后的地方文献保护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