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艺术市场资本化趋势十大现象解读

艺术市场资本化趋势十大现象解读

2011-12-13 09:56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资本化,指艺术市场被大量资本冲击,或资本从艺术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的过程。因投资资本的涌入,又衍生出了“艺术品金融化”的概念,这是将艺术投资当作金融理财的商品之一。数年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由藏家群体主导,购买的力量以“老钱”为主,市场相对稳定。但近两年,大量的“新钱”涌入了艺术市场,造成了惊人的资本化浪潮。其中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

现象一:

宏观调控等政策环境影响

为何“新钱”会这样大量进来?原因很多:1.金融风暴后,人们开始产生必须多元置产的忧虑,于是把艺术品当作投资的另一渠道。2.因为对人民币升值与通胀的预期心理,人们担忧手中货币的价值,艺术品成为避险选择。3.“限购令”出,房市萧条,股市落寞,资本无处可去,全涌向蓄势待发的艺术市场。2010年,中国艺术拍卖市场成交近572亿元,位列世界第一。光2011年春拍成交额就又翻了一倍,达428亿元之多。流动性资金从股市和房地产大量流向艺术品市场,造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量价齐升。

现象二:

新买家主导,旧藏家失色

本来中国真正意义的藏家就微乎其微,如今,收藏变成投资,买艺术品和煤老板买楼没有区别。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传统的藏家,而是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传统收藏群体加速衰减,注重投资效益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已不再是行家与藏家的市场。新的财富阶层把行家给挤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货全卖掉了,也就出局了。因此,众多的天价纪录与传统藏家没关系,资本和热钱成为市场主角。艺术市场语境被重构,“投资”成了常见表述,“财富阶层”成为拍卖主角。人们开始用金融市场的逻辑体系看待艺术品,开始知道艺术投资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选择之一。

现象三:资本掌握话语权

在艺术品市场上能成为“资本”的钱,一,钱的量大,二要有力量,也就是具备影响价格的能力。市场一年几百亿元的规模,落在单一板块上,10个亿的资金就能形成影响力。目前这些资本多是以私人身份,却用金融资本的操作方式来进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市场本来就不大,这些资本大鳄,稍用点力,就能在拍卖场上掌握话语权,所以对市场走向影响极大。前一年才几百万元的作品,隔年突然上亿了,就是资本在起作用。因为某些艺术品正好符合了被资本关注的特征,可以形成财富板块,就突然就值钱了。这种天价是由资本的力量打造出来的,资本争夺的是定价权,谁的画应该值多少钱由资本说了算。

另外,艺术品等级越高就越不容易被一般人理解,所以,今天这些非行家的人,看到作品漂亮的或能理解的,就认为好。所以现在许多市场走红的,并非是真正具有学术或艺术价值的。这就是市场跟着资本走所显现的另一问题。

现象四:资金机构化

另一现象,是资金的机构化或企业化。随着更多公司与集团的介入,机构的力量已超过个体的行为。机构的资金入场,行业背景包括金融、房地产、能源、建筑等领域。他们开始在艺术市场布局,操作途径包括发行艺术投资基金和信托计划,以及企业自身的艺术收藏和艺术赞助等。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资助并建立美术馆,发行艺术品投资基金(Ⅰ号和Ⅱ号),并参与艺术品市场交易,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三大买家之一。

现象五:

艺术品金融化时代来临

所谓艺术品金融化是:“艺术品如何作为金融资产”或是“艺术品怎样成为理财产品”等问题。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量与高净值人群的迅速增长,意味着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服务将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引发金融机构的竞争。资本入市后,信托、基金、抵押等各种艺术理财产品也就频频问世,中国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就此开启,但目前为止,严格意义上的金融资本其实还不多。目前,在每年数百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艺术基金发放只有几个亿,在资金量上微不足道,但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艺术品金融化肯定是大势所趋。

 

现象六:艺术基金风起云涌

艺术金融化成为发展趋势,艺术投资基金也异常火爆,成为当前市场最关注的热点。2007年,民生银行与邦文投资公司推出国内首只“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艺术投资开始纳入金融领域。投资者可借助理财产品的渠道,分享艺术品升值的收益。

近两年,市场各种如私募、股权、信托等名目繁多的艺术基金逐一出现。除邦文陆续推出与中融信托渤海银行的集合信托基金,以及与华西集团合作的私募股权基金之外,2010年7月,泰瑞艺术基金“红珊瑚二期”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德美艺嘉也发布两款基金产品。目前国内市场公开的艺术品基金如中艺达晨等已有十几家。循此发展态势,未来艺术基金将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资本力量。

现象七:离奇的文交所现象

文交所,性质类似于证券交易所,是将艺术品作为资本,再进行份额化与证券化,也就是将艺术品整合成一个资产包,折合成均等的份额,形成标准化的交易方式。然后采取集中竞价或者标准化合约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转让、连续进行交易。艺术品证券化降低了艺术品投资的门槛,给了普通人投资艺术品的机会,是一种艺术品金融的创新产品。

自天津文交所推出产品以来,文交所总数已突破二十家。但天津文交所离奇的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引发极大关注。

文交所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艺术品资产包总量偏小,容易被资本操纵炒作;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严重背离;退市机制不完善;艺术品不具备价值成长性,交易价格的依据难确定等问题,使这种份额交易面临了巨大风险。这种暴涨暴跌的行情背后,是巨大的投资风险,最关键的是谁来接这最后一棒?

现象八:

资本对艺术生态的影响

因为资本进入,资本追逐利益的特性有时会侵蚀了艺术,让商业绑架了艺术。本来资金介入是件好事,但必须避免学术展览沦为资本的牺牲品。在以商业和资本为核心的艺术市场体系中,艺术家很容易成为只是艺术产业的生产者,而不是“唯一性”的创造者。艺术家的意义只是拍卖价格,而不是个性和思想。资本打造了一个产业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乌托邦。大量代理机构千方百计地把空洞、批量生产的“艺术品”打造成所谓艺术品,推向市场。在文化产业的垄断下,艺术家的个性被彻底商业化和标准化。产业吞噬了有些个体艺术家,让他们渴望商业成功的梦想替代了艺术的坚持。因此,要避免过度的资本化使艺术商业化,最终抹煞了艺术品终极的艺术价值。

现象九:

市场秩序与规范问题须解决

因金融化刚起步,所以包括财产登记、税收等基础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与规范。另外,艺术品作为资产,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鉴定和估值。但目前艺术品鉴定体系混乱,也没有公认的权威机构对艺术品真假进行鉴别,这是制约艺术品金融化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艺术市场市场秩序与规范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良好资本所赖以生存的空间会受到局限。

现象十:

学术与批评缺位的问题

艺术品作为理财产品,最核心的是两重判断:一是偏于学术性的价值评估,二是偏重于市场性的价格判断。所有投资者都知道,更重要的判断还是学术;但大家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学术。所以搞理论的专家学者,应该多把自己对艺术的认识提供给市场,美术史论家得多谈艺术家的历史定位与美学价值。在投资热潮中,市场太需要深入浅出又公正独立的艺术批评。但目前的问题是,批评系统的学术判断的严重缺位,让市场无所适从,造就了目前艺术市场资本话语权独大的畸形现象。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