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所衍生出的策展人热潮鼓舞了很多年轻一辈的艺术史学者投身到艺术策展的洪流中。这中间,很多人是由自省性的向自我制定的目标在前进,很多人则是在随波逐流的四处漂泊,寻觅追名逐利的机会。夏彦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专业,从07年至今共策划了10余次具有明确主题性的展览,成为现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青年独立策展人。
对于今天的策展行业而言,已经不能单纯的用商业与学术来区分独立策展人的工作范畴,与艺术家一样,独立策展人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同样需要获得相应的物质生存条件,就如鱼与熊掌之间的权衡,如何做出选择,就成为困扰所有策展人的主要问题所在。在与夏彦国的交谈中,当问及目前策划一场展览最大的困扰时,他很快速的给出了答案:“资金是展览策划中的最大问题。策划主题性展览,展览主题和作品之间必须是对应,不能随便捏一个题目,这是我策划时候坚持的原则,但你在坚持学术的同时,必然会受到资金、人情等各方面的束缚和限制。中国没有相应的基金会也没有真正的美术馆,所以展览只能跟商业机构合作,这时候如何处理资本和人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时候因为策划的原则不得不推掉一些展览。”。而在对于商业与学术两者间的选择上,夏彦国则坦言自己不会刻意避开商业性策展,他说商业展览一样可以做的很专业很认真,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植入进去,另外,商业展览对于推动当代艺术在大众百姓中的传播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可否认,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是无法将策展人在其中做出的贡献忽视,在很多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正是一批有学识,有思想的策展工作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艺术在中国所创造出的精神世界带给普通大众,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艺术包含的精神力量能够影响社会。也正是这种意识的不断加强,使中国出现了一股“策展人热潮”,许多非专业人士加入到策展这个行业中,对于这种现象,夏彦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策展人热’应该分开来看,什么是策展人?是否真的出现了‘热潮’?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是不认同的。策展人首先是应该以策划展览(学术性展览或主题明确的展览)为自我生活方式,并能为艺术整体发展提供可参考性价值,并准备长期致力于展览策划和批评写作,这样的群体可以称之为策展人,当然还需要其他更多专业因素。但中国目前的策展人群体还是很薄弱,之前所谓的‘热’只是一种‘假象’,是一些所谓的策展人(机构负责人、艺术家、美术史家)在看到艺术市场火爆后的盲目跟风,以这样背景衍生的展览既不能为艺术家提出建设性意见,亦无法对艺术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媒体在很多时候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也是导致这种假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作为年轻一代的独立策展人,不依附于任何艺术机构,单凭一己之力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夏工作室,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策划了连续三届的“摆摊”展览,并受到业内普遍的好评。在谈到“摆摊”展的初衷时,夏彦国说:“第一届的动机比较单纯,是为了配合当年宋庄艺术节的活动而临时策划的,在宋庄尚堡美术馆举行。当时的想法就是为艺术家限定材料费用,用有限的资源创作作品,同时联想到当前国内美术馆现状——美术馆就是一些大画廊——决定用最原始的交易形式——摆摊来完成这样的想法”,“摆摊”展览由开始的应急性创作到现在有明确主题性思考的学术展览,这种变化也正是夏彦国这几年来心路历程的写照。“对于每一次的“摆摊”展览,我都会用很长的时间去思考它的主题,去选择艺术家。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看书和走访艺术家工作室,从中寻找灵感”。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持续关注已经成为夏彦国现阶段和未来很长时间的工作重心,“我现在除了做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之外,还在做艺术家档案资料整理,这跟我经常去走访艺术家工作室去交流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艺术家的状况,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摆摊”展览走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夏彦国的个人品牌。从《摆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到《摆摊第二回“表态”》再到今年的《摆摊第三回“抽——青年艺术家匿名展”》,每一次的“摆摊”总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当说到对于明年的“摆摊”计划时,夏彦国坦言自己还没有定好明确的主题,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之前三次的“摆摊”都有明确的主题,第一届是对于美术馆职能的思考;第二届是让艺术家在当下的艺术和社会环境中表明自我的创作态度;第三届则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弱化了艺术家的身份,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创作,让观众抛开艺术家的身份来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而且三次展览中每位参展艺术家都会被要求在固定的材料费内完成创作,这就使得展览更加好玩。“开始我也设定了几个方案,但很多问题无法承受时间的考验,最终都被否决掉。我想关于明年的‘摆摊’可能会困扰我很长时间,每次摆摊展览我都想一些现象和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并用有意思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