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俞丰:他们艺术 我们生活

俞丰:他们艺术 我们生活

2012-01-09 10:58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每次回到乡村的老家,总感觉时间忽然慢了下来。尽管这里离繁华、时尚的上海大都市中心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但这一小时隔开的好像远远不止一个世纪。每次到家都是初更,停好车,可以悠闲地站在田埂上欣赏月色星光。田野里稻菽的清芬幽幽拂来,时间在这一刻像水一样漫泄开来,再也无法汇成向前冲击不止的湍流了。探望几个老人,叩访几个邻居,取一些新鲜的蔬菜,准备回上海的时候,发现这时间还不到一小时。在市区,一小时大概连一桌饭局还没有完就过去了。

这是多元化之美,给人生许多选择。你可以沉醉在酒吧、歌厅里,我可以流连于水边濠上。就像中国的艺术,尽管早在明、清时中国人就已经见到当时的西洋美术,但依然执著地固守南朝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以形媚道”之类的言论。艺术天然有一种回溯往古的力量,并非如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一定要越现代越好。想必“五四运动”的“新美术”先驱们看到今天的艺术精英是要汗颜的。“新美术运动”尽管借助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但今天也受到很多质疑和挑战;现代艺术在中国的时间充其量不到三十年,却已经以千万级的成交记录而占领中国艺术市场。它在华丽、新潮的艺术场所展览,在时尚的刊物上刊登,以优雅的高脚杯红酒、时尚的高跟鞋加上“艺不惊人死不休”的作品之组合占据了社会精神生活话语权的顶端。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碳”为何物的时候,一些批评家就已经提出了“艺术批评低碳化”的主张,这就相当于你想买肉吃但舍不得买,可营养学家们说还是吃菜更健康。

对艺术批评来说,“芜湖宣言”真是一个好宣言,但它与我们多数人无关,甚至包括艺术专业的人。

“宣言”的“纲领”是“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反对艺术批评的‘高碳化’,也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把任何观点孤立地看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看是谁在发言。这一宣言的发起人是殷双喜、孙振华、吴鸿、杨小彦、鲁虹、冯原、冀少峰。我孤陋寡闻,对他们不甚了解,只好“百度”了一下: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美术研究》杂志执行主编;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深圳雕塑院院长;吴鸿,曾任《雕塑》杂志编辑、雅昌艺术网主编;杨小彦,建筑理论与历史博士、教授;鲁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冯原,建筑学博士、教授;冀少峰,河北美术出版社编审、《当代学院艺术》杂志执行主编。这是一支艺术战线上的“特种部队”,有着闪亮的、光辉的头衔。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设计最时尚的广场雕塑和都市建筑,如何策划新颖的艺术展览,以及如何与最顶级的国际艺术投资人沟通、交流……他们是“高碳化”都市时尚生活中心的艺术人,发出这样的艺术宣言很有积极意义。

说实话,“芜湖宣言”中的某些词句有点儿复杂。我研究了半天,才稍有点儿明白。如果我理解得不错的话,“芜湖宣言”的核心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大词化”这个词很可能是自造词,我不太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反对“大词化”可能指反对说大话、空话。这一点没的说,当然是对的。反对“哲学化”,本人不敢苟同。艺术批评当然要反对过于哲学化的抽象语言,但艺术批评的思想基础不但不能反对哲学化,相反还应该更加哲学化。对“老外化”和“翻译化”,我实在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除了极少数能熟练运用双语思维和写作的人以外,对多数人来说,老外的话都是翻译过来的,“老外化”基本就是指“翻译化”。当然,对这个“反对”本身,我举双手赞成。这样一看,这个“宣言”本来可以删掉一多半的语句,现在却弄得如此复杂,看来人们还是被“高碳化”的生活方式毒害得太深了。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艺术的现实。在乡村人进城宁愿多走半个多小时,也不愿花几块钱叫辆电动车的时候,时代精英们却在考虑开路虎还是宝马。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分类———开车的归开车,走路的归走路,艺术的归艺术,生活的归生活。艺术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从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事物也应有这样的基本特征。艺术只有“变化”而没有“进化”,中国的现代艺术永远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可以找到它静止的一面,划清自身发展的界限,而不必为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目迷心慌。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的。”这话虽说于上世纪60年代,但我今天读到它,仍然深有感触。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成就艺术的人生,这与中国人的生活是多么贴近!

几乎所有从事艺术的人都耻言保守和复古,热衷于前卫和创新。然而,在我个人看来,“新”的价值在艺术领域被过分地放大了,它成了被娇惯的孩子;“现代”和“前卫”则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极致,以致出现了许多扭曲和可笑的故事。导演冯小刚前不久在微博中说了一件事:“北京郊区有个宋庄,因大批前卫艺术家的落户而闻名。朋友的朋友的表哥想寻个地界儿摆摊修自行车谋生,阴差阳错地选在了宋庄。令表哥始料未及的是,每天出摊都能引来一批围观者,端详、拍照,辗转流连。表哥说,围观的洋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想表现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修车的表哥成为了行为艺术家。”这个故事说明现代艺术身上有甩脱不掉的“皮癣”和“癞疮”。

冯小刚还在微博中写道:“‘庸俗’、‘低俗’、‘媚俗’三俗之外还有一俗叫‘恶俗’。何为‘恶俗’?按我的理解,‘媚雅’就是恶俗,把时尚弄成一群‘势利眼’聚会、比阔就是恶俗。”我觉着这话说的好像就是现代艺术。就冲这几句话,冯导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最杰出的现代艺术评论家之列。现代艺术很时尚、很荣光。现代艺术批评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媚雅”。不过,对关心传统艺术的人来说,这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建议,书画朋友们多留意一下中国传统艺术,不必为自己对现代艺术不甚了解而满脸淌汗。新潮虽然光鲜、荣耀,但很快就会成为过去。而且,现在远离新潮还可以避免“像猪一样在‘光荣’的粪堆里打滚”(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正写着文章,楼上的阿姨跑下来敲门,兴奋地说,她今年受我的鼓励,参加了社区学校国画班的学习,没想到指导老师说她很有天分,建议她明年上提高班,学费半年30元。她的脸上写满了艺术滋润下的激动和满足。我想,30元钱———半年的艺术享受,何尝逊色于3000万元的艺术游戏?

这就是艺术,它永远不会抛弃大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