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上海市美专的学生素描
此次展览很多“40后”艺术家拿出珍藏已久的习作、文献,还原新中国美术教育历史情境,这也构成了展览的第三部分。展品包括陈逸飞的毕业创作稿《运公粮支援山区》、邱瑞敏最早的素描《女青年像》、夏葆元最早的素描作业、凌启宁最早的色彩写生。值得一提的是,张培础最初的水墨人物,临摹的是方增先的作品。此次展览中,临摹和被临摹的作品对比展示,非常难得。还有校友拿出当时的学生证、成绩单、听课笔记,比如张充仁的美术史笔记、颜文樑讲透视学的笔记。
通过梳理“新兴艺术策源地”的历史传承,展览彰显了专业建设、教学相长的美术教育教学要义,揭示以美育启迪学子心灵为己任的美术教育本质。“海派文化遗产里核心的内聚力、创新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海派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可以说真正推动海派从过去走到现在,再到未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李超表示,保护丰厚的海派美育遗产,需要让其向文化资源转化,活在当下,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