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从河姆渡猪纹陶钵开始 首博全景呈现古越文明(组图)

从河姆渡猪纹陶钵开始 首博全景呈现古越文明(组图)

2019-09-27 11:5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高丹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西周时期的印纹硬陶乳丁纹陶簋

凤鸟纹铜插座

蟠螭纹铜汤鼎 盖内有铭文五行44字,记载了徐国大臣选用良铜铸造了此异常精美的鼎,用它来祭祀祖先表明整顿徐人旧俗的决心

伎乐铜屋

这件器物非常精美,铜屋内共塑六人,均跽坐且束发探身。前排二人双手相交于小腹,应是乐伎,似在吟唱,胸前明显塑出乳突,应为女性。其余四人或作吹笙状,或作抚琴弹拨状,或执槌作击鼓状,或执小棍作击筑状,当为乐师。铜屋中的鼓,用一个架子悬于中间,演奏者右手执一槌击之。该演奏者面向西,处于独特的演出位置,在整个铜屋音乐演奏中居于指挥的地位。

“空山新雨”:汉文明的南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皇统一六国后,五巡天下,废分封,置郡县;于三十七年东巡至会稽,正月甲戌,道度诸暨而至大越,登东山,祭大禹,望于南海。乃取钱塘岑石,刻文树碑,以彰其一统宇内之功,颂帝王万世之业。”

秦汉九朝八百年间,越地经历了从萧条、复苏到繁荣的漫长过程,最终被纳进入北方的庞大组织当中。在秦汉帝国的制度下,这片土地上终于建立了“天下国家”的体制。虽然在政治上定于一尊,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依然多元并存,不论日常起居,还是岁时节庆,仍然保持着更多本地的面貌。不断南迁的北人,从暂住到久居,带来了新的生活习俗、思想信仰,犹如润物新雨,潜移默化地令古老的越地焕发出新的模样。

这一部分的布展用青绿色,展览的展品也非常精致。

如下图的越窑青釉胡人俑、越窑青釉仕女俑。武士俑头戴尖顶翻盖帽,帽檐外突,后有系带。武士身着斜襟交领宽袖大袍,右手持环首刀,左手持盾。该俑五官有胡人特征,尖顶帽为胡人风格,但穿着的衣服却是典型的汉人服饰,显示了西晋时期汉胡文化的融合。

仕女俑头挽造型优美、错落有致的装饰状发髻,并用阴线刻出发丝。身着斜襟交领长袍。右手握扇,左手怀抱幼儿。幼儿头挽双髻,左手抱一瓜棱球形物,两件人俑的身体和头部中空。耳部和帽沿处有对称小孔,应是为了防止焙烧时炸裂而做的出气孔,可见当时越窑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西晋瓷俑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制作精细。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