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理事):今天很有幸参加座谈会,感触很多,从开始直面人生的艺术,在20世纪以来这也是形成一个重要的文艺观。我刚才想到表达底层大众这样的作品,从柯勒惠支、鲁迅到蒋兆和,包括像徐悲鸿先生,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直面人生这个理论在中国好像也有一百来年,从实践来看,直面人生在我看来不是目的,怎么样去直面人生,由谁来直面人生,这个结果很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的结果,引发了思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再思考。
蒋先生的直面人生,我觉得一个是从他的自述里他是有深刻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我在直面人生”这样的表达。他受文学、鲁迅的影响,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操。从他的作品看,这个“人”入画无类,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进入到作品,我们看到有盲人、拐子人、有粗脖子人、不是说为了通常意义上的美,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尊严的尊重,有敬畏之心、有同情之心。他心很柔软的,他看到会感动。还有《爸爸永远不回来》,不仅仅是一种方式,艺术家会感动,艺术家有怜悯之心,这是很重要的。
前两天看了十三届美展中国画的推送,看了以后,一个是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人的变迁,不仅是衣着的变迁,从心里可能也在变迁。我感受到更像总体上各式各样的“现代的甜品”,有美,但它不再震撼了,我就想,不震撼是现代中国画的一个必然趋势吗?我也不觉得这样,但是怎么来做,可能也不是某一个个人能够做到的,这个需要画家的共同努力。
看到了《流民图》,每一次看就觉得这是一件伟大作品,在二十世纪以来,我依旧找不到可以与其并驾齐驱放到一起的作品。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件创作、采风、参展的作品,也不是艺术家一段激情创作的、一点感受临时画的一张大画,艺术家的情感,有时候是喝过酒以后,也很冲动,也能画,但是我觉得这个作品确实有大爱的人的倾情之作,每次看我都感动。这个“人”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笔墨,每个形式,就是活生生的人,有灵魂的人站在你面前。刚才赵老师说的,每次看都感动,为什么会感动,我也没有像纪老师这样的福分,见过蒋先生,但是看他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人是个非常真挚的人、有感情的人,他才能画出让我们感动的画。他的作品是设身处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发自内心的去表达,这是很重要的做人的原则。现在通常情况下,更在意的是语言的自觉、笔墨的形式,如果艺术还有初心的话,就是我们最初的感动,我们看到的我们的感动是什么,很执着、很顽强、很真诚的表现自己,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