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沿着鲁迅的道路--蒋兆和艺术作品展暨座谈会成功举办(组图)

沿着鲁迅的道路--蒋兆和艺术作品展暨座谈会成功举办(组图)

2019-10-08 15:4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尹成君(北京语言大学蒋兆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马老师也说到,这次会议比较紧张,时间有限,可能有些问题不能展开,展开的部分随后会发一个约稿函,请大家写文章,我们入文集,完成这个工作。

今天美术界的展览很多,但是从文学界跨到美术界,一个文学家和美术家的对望和交流,却不多见,是富有意义的、比较特别的展览。我更愿意把这个展览看成是“为人生而艺术”这样一个命题下展开的对20世纪两个不同的,一个文学界,一个美术界的大师的理解。蒋兆和之所以成为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最好的阐释者是因为他们有内在相遇的地方。第一点:二者灵魂的相遇,灵魂相遇的根本节点是来自于他们思想的相通。毫无疑问,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国民性的批判精神”对于蒋先生的影响很大。对于人的发现,对于人的再发掘,两个人,一个从文本的世界,文字的书写。另外一个人是通过视觉图象,通过笔墨语言来表达对人物的一种切入,一种心灵的贴近。我觉得两个人在对人的发现与表现上都达到了高峰。第二点:是在视野融合上的相遇。他们都有一种世界眼光,世界视野,与此同时,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立场,强调民族气派。鲁迅提出“拿来主义”,所有可以利用的都拿来,他有一个开阔的胸怀,有一个国际视野,把自己想用的都拿来滋养自己的肢体。与此同时鲁迅也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蒋先生同样走向中西融合的艺术创作道路,他强调:“独创一格,不类中西”。在中西融合的创作道路上,蒋先生始终坚守着民族立场与民族传统,强调“白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将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和西方绘画的结构素描相结合,转化成一种富有力量、造型精准的水墨语言体系,成为中国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一座高峰。这种世界视野与民族立场,今天对于中国画的未来发展依旧具有启示意义。

另外,我们理解鲁迅是从他的作品来了解他的思想、他的价值之所在的,他的阿Q、他的祥林嫂等系列形象之所以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符号表征的形象,是我们从读鲁迅小说开始的。其实我们理解蒋先生,也同样先通过他的作品开始的,这就是我说的话题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作品先于意义的呈现,作品在阐释意义呈现之前。评论一个艺术家,评论一个文学家,都是先从作品出发,再说它的意义,意义通过作品呈现,这对当下重新认识蒋先生是有启示意义的。总之,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与作为美术家的蒋兆和,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今天值得我们思考,同样指向未来。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