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剧照
在美国“堡垒运动”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便是与宗教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其中的核心。倡导者在其运动中明确表示要在堡垒区建立一个基于基督原教旨信仰的教会,他们接纳正统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和犹太教徒。
在这里,他们认为人类过度追求技术的信仰,是因其违背上帝道德的傲慢原罪,道德的相对主义是技术膨胀的罪魁祸首,而绝对道德主义才是人类真正能够自我拯救的道路。运动者倡导人类应重新回归到《旧约圣经》中上帝在西奈山上颁布给以色列先知摩西的十诫(Decalogue),而这十诫则应成主导人类生活的诫命,正如它曾被立于约柜之中成为以色列人的律法。
《堡垒》中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代表的正是自然主义,而由马修·巴尼扮演的猎人阿克泰翁则是技术主义,两者在影片的叙事冲突中得到了极强的戏剧张力。阿克泰翁以测量员的身份测量锯齿山脉的降雪量,代表着技术主义者对自然的态度,铜版画的电镀技术,则也代表了基于技术的美学对自然的主观世界。
阿尔忒弥斯的狩猎过程,则更像是一种代表着自然法则的行为,她不为猎物本身为目的,而视狩猎本身为目标。正如在最终狩狼部分,神秘主义仪式成为阿尔忒弥斯神话中的终章,被击中的美洲狼,已退出阿尔忒弥斯的目光。而技术主义者阿克泰翁则趁此机会,盗取了女神的猎物,并剥取狼皮。技术主义者对自然的索取与自负,正如阿克泰翁在围捕一只逃离到树上的幼美洲狮,为其绘画并猎杀于它。技术主义者眼中的美学是一种傲慢的美学。
《堡垒》以神话的叙述方式超越了社会化、政治化与经济化议题的日常层面,达到了叙事的更高层面。马修·巴尼敏锐捕捉到了这个世界的变化。正如巴尼在上世纪末把握住了身体与性别的议题,《堡垒》则将他对时代新的观察再度用影像表现出来。
事实上,尽管《堡垒》是一部怪诞而难以解读的作品,马修·巴尼的这部最新力作却是他和美国现实社会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尤其是在美国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发生着各种冲撞的今天,马修·巴尼的这部作品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深刻观察的视角。正如在UCCA展览开幕活动上,UCCA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所表示的那样:马修·巴尼以其在创作的叙事、形式和技艺方面的持续创新,自1990年代起,一直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提供重要的灵感和参照。我们相信,《堡垒》的展出依然可以持续为中国艺术家做出当代艺术如何思考和回应现实的示范。